第一百八十三章 董卓来信(第2页)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春秋时期郑国被韩国所灭,所以韩国所在之地就是郑国故地,后来秦灭韩国,把首都新郑改为颍川,滕青作为颍川人,郑风的“青青子衿”是他故乡的诗。

值得一提的是,曹操说荀彧是“吾之子房也”,并不是生物学上的那个胚胎子房,而是指汉初三杰之一、旧韩贵族张良。

曹操这个比喻的巧妙之处在于张良是韩国人,是颍川人,而荀彧也是颍川人,而曹操趁机自比高祖,吹牛有一手的。

滕青见到董顺,连忙一揖到地行大礼,口称太守。

董顺笑道:“不必如此,跟书院时一样就行。”

滕青取出信封:“我这次来,是为了给董太师送一封信。”

董顺的表情很快冷了下来,他没有接董卓的信,而是淡淡道:“放那儿吧。”

滕青不解:“放哪儿?”

董顺道:“放废纸篓里。”

废纸篓,在这个时代是新奇的词语。因为纸贵,废纸这个词语显得奢侈,也只有造纸的董顺才有这么豪横。

荀攸连忙道:“君侯,董太师的信还是看看吧!那是家书啊!作为父亲,他肯给你写家书,已经等于低头了!”

董顺梗着脖子:“我不是说洛阳那件事,我弱冠礼都过了四天了,他不仅不来,连写信都迟了四天!”

荀攸道:“或许他没忘,正是弱冠那天写的,只是从洛阳到河内路途遥远,路上耽搁了。”

滕青不愿意背锅,道:“没有耽搁,我接到信的时候就已经……”

滕子衿话说到一半,被荀攸狠狠地瞪了一眼。

这个锅,你不背也得背!

滕青无奈改口道:“本来没有耽搁,但孟津渡口有盗贼,我绕道花了些时间。”

荀攸道:“君侯,展信看看吧!董太师纵然做得不对,但以他的性格,肯低头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董顺想起前世,母亲做错事的道歉方式就是喊他吃饭。

还有一个原因,董卓让李儒辅佐董利,李儒却跑河内来了,虽然董卓现在不知道,但迟早会知道的。

“好吧。”董顺一边拆信一边道,“我纯粹是因为公达你,才给他一个机会。”

“好家伙,还是用书院纸写的。”

荀攸面露微笑,这是父亲的小手段,以图获得儿子的认可。

董顺面无表情地看完信,然后无声地笑了,有一种既出乎意料,又在预料之中的矛盾感。

荀攸觉得不妙,问道:“君侯,信上写了什么?”

“呵呵,不是家书,是说公事。朝廷有人弹劾我,说我身为封疆大吏,常常单人微服出行,有违国典,他问我是否属实。”

做到太守这个地位,已经属于位高权重,一言一行都有规矩,代表着朝廷的尊严。

但董顺根本不知道这种规矩,就算他知道了,他也不会遵守。

荀攸以手扶额,心中叹息:董太师啊董太师,我还以为你要跟君侯和好,结果呢?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

董顺当着滕青的面,把董卓那封信给撕了,他不打算回信。

弹劾我?是不是以为我会战战兢兢,生怕丢了官位?

我呸!老子巡视农耕水利,收成七百万石,而你们这种废物只会把米吃贵!

滕青见气氛不对,便匆匆告辞了。

董顺心道:滕子矜是吧?我早晚让你谪守巴陵郡。

这个时代没有巴陵郡,那算了。倒是有个巴丘县,听说周瑜就病死在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