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浩也 作品

第777章 不同的分配模式(第2页)

这种差异首先体现在体型上。

帝国士兵普遍身材魁梧,肩宽背厚,手臂上能看到明显的肌肉线条。

即便是在战败后的恶劣条件下,他们的体格依旧保持着相当水准,这得益于常年军事训练和相对充足的营养供给。

他们的身姿挺拔,即使在俘虏状态下也难以完全掩盖军人特有的纪律性和警惕性。

相比之下,平民的体型明显羸弱得多。

长时间的粮食短缺使得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骨瘦如柴,脸颊凹陷,手臂和腿部的肌肉严重萎缩。

儿童发育不良,老人佝偻驼背,妇女们疲惫消瘦。

他们常常佝偻着身子,双脚微微分开以保持平衡,显然,那是长期营养不良带来的虚弱。

除了体格,精神状态也是显着区别。

士兵们虽然战败,但眼神中仍带着审视和戒备,目光较为集中。

简单来说,他们的身体,至少还没有进入那种营养不良的状态,所以还能集中精力。

而羸弱的平民们,则大多表现出涣散的神情,双眼无神或频繁游移,那是因为他们出长期生活在动荡环境中,再加上食物不足这个问题,所以才导致如此。

不仅如此,那些平民的衣着也是五花八门,他们大多是破旧的民用服装,修补痕迹明显,颜色暗淡。

不仅如此,人群中那些身材较好但明显不是军人的人,通常是城镇的技术工人或商人,他们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但不及军人大,所以,他们至少能通过财物换取到昂贵的粮食。

而最瘦弱的群体往往是农民和城市贫民,所以,他们直接受到饥荒的影响最大。

军事需求优先,普通百姓的温饱被置于次要位置。

这种鲜明的对比,则是无声地痛诉着帝国长期以来的资源分配模式是多么愚蠢。

特别是在战争后期,当粮仓渐空,第一个被缩减的就是平民的配给量,而军队仍能得到相对稳定的补给,以维持战斗力。

不仅如此,帝国士兵中还能看到一些年轻力壮的新兵,而平民群体中,年轻一代则普遍发育不良,许多十多岁的少年看上去只有七八岁的身高。

这更是揭示了帝国征兵制度的一个残酷事实,那就是只有体质合格的年轻人才能被征召入伍。

至于那些因营养不良而体弱的青年,则是被淘汰,沦为民夫或苦力。

显然,在帝国统治下,人的价值被简化为对战争机器的贡献程度。

士兵因其战斗力被视为宝贵资产,而平民则被视为次要的消耗品,他们的生存权随时可以为了军事目标而被牺牲。

这也是希伯来帝国衰败的根本原因之一。

而看到那些希伯来人的反应,林珂便更加确定了自己决策是正确的。

于是,他继续开口。

“我们会根据家庭规模分配额外的粮食补贴。”

“有孩子需要抚养的家庭将获得优先照顾,没有人会挨饿,也没有人会流落街头。”

林珂的话音刚落,不少希伯来人,竟然落下了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