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结婚坐牢(第2页)

俩人在一起过日子,也未必就是坏极了的事情。现在争论孰对孰错,已经没有意义。让他们再写信的时候,注意点措辞。

“有什么可注意的,那女人不是个文盲吗。”魏母现在心底,万分痛恨那个寡妇。恨她毁了魏谷雨的一辈子,恨她把魏谷雨束在那片土地上。

将来就算是有机会回城,恐怕也不会轮到魏谷雨了。

崔娴也并未再多言语,这事儿,还是得魏家二老自己消化。

那俩人来的时候,心中忐忑,想知道发生在魏谷雨身上的事情。可现在听到了之后,反倒是更难受。相互搀扶着离开崔娴家。俩人的背影,也是落寞无奈的很。

崔娴目送人离开之后,还没等转身去盛奶奶那屋呢,隔壁院的于桂芝母亲,也来了解情况。崔娴跟于桂芝不是一个公社的,只碰过一次面。

挑自己了解的说,让于桂芝的母亲安心。那日见着,于桂芝还是很有人缘的,跟安置点的人关系相处的很融洽。

于母得知女儿住的是窑洞,说是吃糠咽菜也不为过,更是心疼。

崔娴宽慰她,上山下乡是让知青们接受再教育,这种环境是在磨练知青们的意志,所有人都一样。等再见到她女儿的时候,就知道于桂芝成长多少。

“那她生活上,有没有困难。”于母很担心,女儿连吃糠咽菜都填不饱肚子。

“暂时有安家费支撑,生活没有问题的。主要是在秋收之前,适应农村的生活。”崔娴解释,春耕已经结束,于桂芝没打退堂鼓,看来适应的还不错。

等再经历个秋收,农村的整个生产过程,也参与个大半。没问题的话,于桂芝在农村的生活,于母也不用过多担忧。

若是等年底,工分等不够支持她的生活,就需要家里再给一些支援才行。也请于母理解,从未扛过锄头的人,忽然投身在农村的生产中,第一年难免有跟不上节奏的情况发生。

家里多给精神鼓励,让她尽快适应下来。

于母连连点头,抹着眼泪从崔娴这离开。

送走这波,又来一波,崔娴就按照这个基调,接待和宽慰了好几拨父母。好不容易把人都打发走了,崔娴才把豆腐送到老太太的厨房里。

知道崔娴忙着,老太太也没过去她房间。现在见到她出来了,调侃崔娴回来一趟,还挺受欢迎。

“孩子在外,父母多有担心,能理解。”崔娴蹲在灶膛前,添了一把柴火。

等鱼头下锅之后,老太太就把她给赶出来了。崔娴回到房间,这才有时间安顿今天买来的兔子。

用一个新罐头瓶,给一窝兔子做家。这事儿崔娴已经轻车熟路了,片刻的功夫,就把小兔子放到里面了。

买的时候,卖家说这小东西喜欢挖洞,让她提防着点。放在瓶子里,崔娴可不担心它们逃跑。

这边忙活完,老太太叫她过去吃饭。除了鱼头炖豆腐之外,还煎了鱼尾,主食是窝窝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