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 细泥(第2页)

那些学生说的,跟崔娴平日里做的差不多。先选择合适的黏土,筛掉细小的石子、砂砾,然后再和泥。

崔娴烧制的水缸、陶寿棺,对泥土的细腻程度要求不高。只要是颗粒不太大,不影响黏土的粘性,在制坯和烧制过程中,不会导致坯体产生裂痕,就没关系。

此时见周老师的样子,虽然都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了肯定,但并未有让他满意的答案。

崔娴知道老师是做陶壶出身,对陶泥的细腻程度有所研究。可绞尽脑汁,以现有的工具来说,也没有想到个可以把陶泥处理的更细腻的方式。

所有踊跃的同学,都有被叫到回答,一直到课堂再无声音,周老师依旧是没有听到让他满意的答案。

目光再次扫向这些学生,也大概了解到了他们的基础。周老师开口:“你们说的都对,但制作陶壶的要求很高,以你们的方法筛选黏土、和泥,没办法制作成功一个合格的陶壶。”

陶泥粗糙,在制作壶体的时候,很容易因为有小颗粒而致使零部件出现裂痕。一点轻微的裂痕,都会让陶壶失去它的作用。

所以制作陶壶的陶泥,要细腻、更细腻才行。

学生们都目不转睛的盯着老师,也很好奇到底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可以把陶泥筛选到适合制作陶壶。

周老师也不卖关子:“用纱布来筛。”

此言一出,学生们都面面相觑。纱布?那怎么筛。就连崔娴也是一脸疑惑,心想:纱布的孔那么小,泥土根本就过不去啊。

但见周老师笃定的样子,而且以他的专业角度来说,此方法定然可行。

周老师知道他们不理解,把准备好的泥土倒入到水中,搅拌,让泥土和水充分的混合在一起。

当做到这一步的时候,崔娴顿时就明白,周老师的办法如何操作了。

果不其然,周老师固定住一块纱布,然后把混合之后的黄泥水倒在纱布上。隔着纱布,混合的黄泥水慢慢渗透下去,稍大一点的颗粒,就被留在了上方。

虽然是效率低了一些,但对于制作陶壶这种精致、对陶泥要求高的物件来说,的确很可行。

周老师反复操作几次,刚才那块泥土剩下的大部分都是颗粒比较大的。然后指着玻璃瓶中的黄泥水:“等水分蒸发后,留下的黄泥,就是我们要的。”

纱布空隙小,过滤后的泥土几乎是没有小颗粒了。用来制作陶壶,正合适。

崔娴见着瓶子里的水和泥慢慢分层,底下沉淀的都是细腻的陶泥,大受启发,将来自己要是需要更细腻的陶泥,完全可以照搬这个过筛办法。

老师在课堂上演示,效率的确是低了一些,但自己有异能傍身,处理过程可以更简单、高效。崔娴觉得,光是这么一堂课,这次舟车劳顿过来培训就值当了。

感慨台上的这位,不愧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竟然能想到这种办法筛选细腻的陶泥。接下来的课程,崔娴非常期待,能在这位老师身上,学习到更多的有用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