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 穿孔带编程控制器(第2页)

之后我们再配上继电器控制柜,或者穿孔带编程控制器,就能够初步实现自动化,不过我的建议是在穿孔带编程控制器上下功夫。”。

所谓的继电器控制柜,简单来讲就是一个电磁开关,给它的小线圈通一点电,就会产生磁力,从而就能吸合金属片,来接通或断开另一个大电流的电路,这样就能控制启停。

只要将几十甚至上百个继电器,一起装进一个大铁柜,然后在用铜线按特定逻辑连接起来,之后只要当传感器传来信号时,继电器就会发生反应,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利用连锁反应来控制机器动作。

虽然这种设计在后世已经被淘汰了。

但在这年代却算得上是工厂的“机械大脑”,电机启停控制、流水线节奏管理、安全保护、定时操作都需要靠它。

可以说如果没有计算机的话,继电器柜就是一种可“自动化逻辑”的设备,也算得上是自动化的1.0版,其自动化的逻辑很简单。

至于穿孔带编程控制器,就是属于早期的控制技术了。

章教授也了解过穿孔带编程控制器,他也是觉得穿孔带编程控制器是未来的一个方向,不过想要制造出穿孔带编程控制器就没那么容易了。

其原理就是将操作指令转化为物理孔洞阵列,然后通过光电、机械扫描实现设备控制,

虽然原理简单,但要真说起来想要制造出来可没那么容易。

首先就是指令编码,就是在纸带或者金属带上打孔利用孔洞与无孔,的排列组合表示二进制指令,这样一来竟能控制机器,就比如某个孔洞对应的是机床x轴移动10mm,

当光源照射穿孔带,另一侧的光电传感器根据透光状态,就会生成电信号,然后生成的脉冲信号就能驱动继电器或电磁阀,然后就能控制设备动作。

一套流程下来就是传感器反馈通过穿孔带指令匹配,然后执行机构动作,如此形成工作循环。

但其实这种设计难点是很多的。

首先就是材料工艺瓶颈,这个年代主流纸带采用的都是浸蜡纸带,但这种纸带蜡层它不均匀,就很容易导致局部脆化,到时候就容易引发卡顿的现象。

如果是金属带的话成本就太高了,并且冲孔刀具容易磨损,单批次生产后精度即下降。

这还不是最难以解决的问题,最难解决的问题还是机电同步的难题,要知道指令下达是需要时间的。

就比如指令在驱动动液压伺服阀的时候,阀芯响应可能需要30ms,但扫描头读取下一指令仅需10ms,这样一来时序就会失配,从而造成动作堆积,导致加工超差。

此外穿孔带编程控制器,其中有很多缺陷。

像是如果要修改的时候,就需要重新制作穿孔带,而像是条汽车生产线程序的变更,就需工程师至少用3天的时间来打孔验证,十分麻烦。

其次就是工厂油污易堵塞孔洞,如果不及时发现,就很容易产生故障,并且没有办法在在震动环境下稳定工作。

最后就是数据容量的不足,单条穿孔带最大长度2米,仅存储约500条指令,如果太复杂的就需要人为手动更换。

当然这些是李枭眼中的不足,毕竟他是拿后世眼光看的,这在这个年代算得上是国际前沿的科技。

而听着李枭提出来的一些建议,也是让章教授越来越激动,主要是李枭的那些建议,太有可实施性了,很可能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