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边一条虫 作品

第409章 敲门砖

  奢侈品这个答案是陈建国没想到的,

  他对苏联的了解,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来自于这辈子国内对苏联的宣传,笼统的说就是前期很完美,后来极度糟糕,

  另一部分则是来自后世网络上对苏联解体的各种解读论文和小说,

  在解体前后的80/90年代,老毛子的腐败几乎是人所共知,这个问题甚至到了50年后的新世纪都没有得到缓解,

  却没想到在70年代的时候,苏联内部就已经开始追捧奢侈品了。

  陆安成说道,“因为内地的原因,我也以为苏联应该是那种很俭朴的生活风格,但是这次的调查结果完全出乎我的想象,

  早在苏联诞生之初,列宁就亲自主导创办了一本叫做《rabotnitsa》的杂志。这个杂志的主要内容是教苏联女性如何做衣服、穿衣服、弄头发、护肤等等,不过这时候苏联人民的穿衣打扮还透着一股‘土味’,与西方时尚界格格不入,

  等到了三十年代斯大林时期,他认为劳动妇女也应该有自己的时尚品牌,女性要穿得时髦一些,才能看起来对生活充满热情,也更能向世界展示苏联人民充满活力和自信的精神面貌,并找来了时尚先锋香奈儿的头号竞争对手,意大利著名设计师伊尔莎·斯奇培尔莉为他们设计服装,

  虽然她设计的衣服因为过于‘简单’而被斯大林否定,却也打开了苏联与西方时尚界接触的大门,大量巴黎、米兰的时尚杂志涌入苏联,成为苏联女人争相模仿的对象,

  不过二战以后,苏联为了尽快在工业上赶超西方,过于偏向重工业,使得以纺织、服装业为代表的轻工业被忽视,当时的苏联时尚也就再一次被忽视,

  直到赫鲁晓夫上台后,苏联开始解冻了一些东西,这其中就包括和西方的时尚交流,1959年夏天,国际时尚大咖克里斯汀·迪奥和他的模特们应邀到访苏联首都莫斯科,这些国际名模对苏联人民带去了难以想象的冲击,也再次打开苏联与国际时尚接轨的大门。”

  陆安成摊开双手,感叹地说道,“那一次名模们的到访,不仅为迪奥打开了苏联市场,也催生了苏联本土时尚界的复活。在赫鲁晓夫楼拔地而起的同时,各色本土时尚杂志也迎来了灿烂的春天。”

  陈建国感觉有些难以置信,“我知道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很高,连电视机、电冰箱这种家用电器都开始走入普通家庭,不过时尚用品应该不是他们能消费得起的吧?”

  陆安成撇了撇嘴,“那要看是什么样的时尚产品,普通家庭就买廉价的仿制品,香奈儿是被抄袭最多的品牌。有点经济实力的就买本土时尚品牌的产品,虽然他们是国营制,却也有自己的本土时尚品牌all-unionfashionhouse,译作‘全苏时装屋’,设计总监叫做斯拉瓦·扎伊采夫,

  扎伊采夫也是个人才,他不但眼光独特、深谙国际时尚特点,还擅长将俄罗斯、高加索或者中亚这些苏联特有的民族元素融入时装设计当中,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名气,西方时尚界对他的评价很高,法国媒体更是称呼他为红色迪奥。”

  陈建国张大嘴巴,忍不住呵呵直笑,“红色迪奥?”m.ÿïqujj.ċöm

  怎么感觉跟后世欧美国家称呼国内有钱人一模一样,看来也是有传统的啊。

  陆安成也笑道,“你可别小看了这个扎伊采夫,他设计的产品不仅畅销全苏联、出口到西欧,甚至还出口美国,而且苏联的仿制品质量很不错,即便是最普通的工人家庭也能买得起,所以苏联的时尚业并不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