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跨国疑云暗涌动
残简惊魂迷雾锁,孤帆远影向重波。
理事会影幢幢现,异域庄园起风魔。
*************************************************************************************************************************************
自那废弃工厂的地下室归来,数日的光景仿佛被一层无形的阴霾笼罩。阳光透过百叶窗,在沈青临公寓的地板上切割出斑驳的光影,却驱不散两人心头的寒意。那本残破的笔记,如同潘多拉的魔盒,一旦开启,便释放出足以吞噬一切的黑暗。
阮白釉蜷在沙发里,手中捧着一杯热可可,指尖却依旧冰凉。她的目光有些失焦,脑海中反复回荡着笔记上那些触目惊心的字句:“骨粉纯度……纹样……引导作用……1943年的那批……是完美的……克隆……灵魂……”每一个词都像一把小锤,敲击着她紧绷的神经。她秀眉紧蹙,原本清澈的眼眸中此刻盛满了忧虑与一丝难以察觉的恐惧。
“‘理事会’……”她轻声呢喃,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青临,你说这个组织,究竟想做什么?用骨瓷……进行克隆实验?这太……太匪夷所思了。”她放下杯子,双手无意识地绞在一起,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攫住了她。过往她接触的古董,即便背后有些阴暗的交易,也从未像这般直接与如此邪恶、反人伦的实验联系在一起。
沈青临站在窗边,背对着她,身影在逆光中显得格外挺拔,却也透着一股沉重的压力。他手中夹着一支未点燃的香烟,指骨因为用力而微微泛白。他缓缓转过身,深邃的眼眸如同暗夜的寒潭,凝视着阮白釉:“白釉,笔记中提到‘1943年的那批是完美的’,这与我们最初接触到的那套会渗血的骨瓷茶具年份吻合。这绝非巧合。”他的声音低沉而冷静,带着法医特有的剖析事物的锐利,“‘骨粉纯度’、‘纹样’,这些似乎是他们实验的关键。而‘克隆’,则解释了我们之前遇到的那些基因完全相同的‘祭品’。”
他走到阮白釉身边坐下,目光柔和了些许,但语气依旧凝重:“这个‘理事会’,能量远超我们的想象。他们能够进行如此复杂且隐秘的实验,必然拥有庞大的财力、物力支持,并且很可能是一个跨国组织。笔记中提及的‘来自理事会的压力,进度必须加快’,说明他们有明确的目标和时间表。”
“跨国组织?”阮白釉的心沉了下去,“那我们该从何查起?雾港市的线索,似乎已经到了尽头。”她感到一阵迷茫,对手的强大与神秘,让她这位经验丰富的古董鉴定师也有些束手无策。
沈青临伸出手,轻轻覆在她的手背上,传递着无声的安慰与力量:“不,线索并未完全断绝。笔记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线索。其次,‘骨瓷’。既然他们如此执着于‘完美的骨瓷’,并且不惜进行骇人听闻的实验,那么,在国际古董市场,尤其是高端、稀有的骨瓷交易中,或许能找到他们的蛛丝马迹。”
阮白釉的眼睛倏然一亮,仿佛在迷雾中看到了一丝微光:“你是说……从古董交易的流向入手?”作为古董鉴定师,这正是她的专业领域。她立刻坐直了身体,原本的惶惑被一种职业性的敏锐所取代,“是的,特别是那些来源可疑、价格异常,或者有特殊纹样的骨瓷。如果‘理事会’在收集或委托制作这类物品,一定会在交易记录中留下痕迹。”她的求知欲与揭露真相的渴望,暂时压过了内心的不安。
“没错。”沈青临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他们既然能进行如此复杂的克隆实验,必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流转。国际贸易和文物交易,是他们掩盖行踪、转移资金的绝佳途径。尤其是那些价值连城、易于携带和变现的古董艺术品。”
接下来的日子,两人分头行动,却又紧密配合。沈青临动用了他从警队延续下来的一些人脉,以及一些游走在灰色地带的信息渠道,试图从资金流向和人员构成上寻找“理事会”的影子。他常常深夜不眠,公寓的书房灯火通明,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咖啡香气与纸张的特殊味道。电脑屏幕上,各种加密的数据库、国际金融机构的公开报告、甚至一些暗网的交易信息,都在他指尖快速流淌。
而阮白釉则一头扎进了古董的世界。她拜访了雾港市几位德高望重的古董收藏家和行家,旁敲侧击地打听近年来是否有特殊骨瓷的交易。她日夜泡在各大图书馆的典藏室,翻阅着近百年来关于欧洲骨瓷的专着、图录和拍卖行记录。她的手指拂过那些泛黄的书页,目光在无数精美的骨瓷图片与描述中搜寻。她关注的重点,不仅仅是“1943年”这个年份,更包括笔记中提及的“纹样”和对“骨粉纯度”的苛求。她知道,这种对材质的极致追求,往往会体现在成品独特的质感和光泽上,而特殊的“纹样”,则可能是某种身份标识或者具有特定含义的符号。
雾港市的霓虹依旧闪烁,仿佛一层华丽的幕布,遮掩着城市深处的暗流涌动。白天的喧嚣与夜晚的诡谲交织,构成这座城市独特的风情。阮白釉穿梭于古色古香的文玩街和现代化的拍卖预展厅,她细致地观察着每一件可能相关的瓷器,鼻尖萦绕着老物件特有的尘封气息与高级场所淡淡的香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