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84章 李适之(第2页)
席间,无比失落的李适之写下《罢相作》一诗。
大意就是说辞去相位,给有贤能的人让贤,自己爱酒如命,如今正好能开怀畅饮,只是以前经常来我家做客的人,如今还有几个肯来?}
天宝年间
有不少人脸上臊得慌,这些自然是之前受到邀请的人。
李隆基也没脸,这诗别看没骂人,但讽刺意味十足。
如果李林甫是贤者也就罢了,但偏偏他不是啊,那自己这个点头的人,简首就是世人眼里的昏君。
百姓们还很遗憾,因为相比起李林甫,自然是李适之当政会更好一点。
“李林甫这奸贼,也是亏他死得快,再晚死两年,只怕和杨国忠一样的下场。”
“这也无碍,他死了,但他的子孙后代不也被抄家流放...”
......
庐山深处
李腾空眼中有些愧疚,面对被她父亲害苦的世人,这一生,她都要布道行医、治病救人来赎罪了。
{李适之写的这首诗,揭露了当时的官场现状,小人谄媚、奸人弄权。
原本他是宰相,爱喝酒,有钱、有权、有地位,家里门庭若市。
如今他被罢相,却没几人愿意来赴宴。
而敢来赴宴的人,也是颇有胆识之辈。
可以说,把当时的世态炎凉表现得淋漓尽致。
只是他原以为离开官场就可以避祸,但李林甫也没放过他。
天宝六年,李林甫派罗希奭将韦坚等人害死,李适之知道罗希奭要来的消息,选择服毒而死。}
各时空的骂声不断,不管是百姓还是正义之辈,对奸臣迫害无辜自然是看不惯的。
“都是朕的错。”李隆基头都快低到地上去了,李林甫敢做这些事,他这个皇帝自然是脱不了责任的。
尤其是李适之的死,也不知道太宗现在有多生气。
贞观年间
李世民一脚踹翻了桌子,气得脏话都飙出来了。
“...堂堂宗室,竟被奸臣逼死?朕都不好意思说出去,简首把皇室的脸都丢干净了。”
长孙皇后也不开心,儿子在历史上本就够苦了,好不容易孙子争气,结果竟然会被害死。
李承乾怒气冲冲的想帮孙子报仇,但问题是,李林甫是谁家的后代他都不知道?
周武时期
李象额头上青筋暴起,这个该死的李林甫。
恶狠狠的骂了一顿人后,他也没忘记提醒儿子,以后要多长心眼,远离小人...
—
现代时空
感慨了下李适之的人生后,刘晓希继续下滑新视频。
{历史上最后一个武状元}
这状元,百姓们都很熟。
即便是秦汉这些朝代,也知道状元的含金量很高,但武状元,还是最后一个,还真勾起不少人的兴趣。
清朝君臣们都清楚,此人必然是他们朝代的。
{在古代,能考上状元的都不一般。
今天要讲的是清朝最后一个武状元,他叫张三甲。
这人出生在濮阳户部寨村,一个尚武的家庭。
自小受到家学熏陶,张三甲在武学上也极为出色。
在他十五六岁时,就己经长成了彪形大汉。
他爹一看,这儿子是天生的武学苗子,就送他去拜师...}
清末时期
豫省濮阳的一个村落里,一户人家的院落中站满了人。
此时,村民们正对着光幕议论。
还有不少同村的人在和张爹说话。
青年十分笃定的说道:“三叔啊,这地址、名字都对的上,是你家老大吧?”
同村老人也点了点头,“一看就错不了,是鼎臣那孩子。”
邻居大娘羡慕的说道:“这娃竟然能当上武状元啊,哎哟,张大叔,你家这是祖坟冒青烟了啊。”
......
张爹哪还顾得上村里人都在说什么,他只知道他儿子出息了,成了武状元、光宗耀祖。
张老爷子看着还杵着傻笑的儿子,干脆自己拄着拐杖就出来张罗着,准备给祖宗们上个香。
还是个小少年的张三甲手足无措的站在屋子外,看着小伙伴们投来的羡慕眼光,黝黑的脸上也泛红了。
“我真的有那么厉害吗?”
清朝皇帝们看几眼就不管了,不管是武状元也好,文状元也罢,他们大清都要亡了,哪还在意这些啊。
{古代参加武举,对家世也有要求,家世不清白肯定是不行的。
清朝的武举,要考骑射、要搬六百斤大石头、要开硬弓。
不过这个过程中,可能还存在一些潜规则。
根据张三甲的后人回忆,考武举前要花钱拜师训练,还需要结交关系。
虽然家里有几十亩地,报名的时候还故意夸大了数量,但即便如此也免不了被人嘲笑。}
百姓们看到这里,竟然也不感觉惊讶,见怪不怪了,哪儿都有人情世故。
一些人家也不是没有让孩子学武的想法,但武学也耗钱,家庭一般的人家,也只能打消这些想法。
至于有条件的人家,孩子能从文自然会选择从文,武科总归受重视的少。
不过秦汉帝王们倒是对武举有兴趣。
从民间选武学人才,嬴政也有这个打算。
清朝末年
张家人对这些内容倒是不意外,不管如何,自家出了一个武状元,就是大喜事。
张爹兴奋过后,也不忘来到儿子身边提醒,“你获得这番成就,那也是历史,与现在的你无关,以后也要努力才行。”
......
{1898年,戊戌年,这一年京师大学堂成立,戊戌六君子就义。
同样在这一年,最后一个武状元诞生。
武举上,张三甲夺得了魁首,可以说是风光无限。
霍元甲听说诞生了一个武状元,还去发起挑战,被张三甲击败。
张三甲中状元不久,他妻子还生下一个儿子,正是双喜临门的时候,但没想到他却突然病死了。
在二十多岁的年纪,这位天之骄子还有大好的未来,结果天妒英才}
各时空,惋惜声一阵阵,是最后一个武状元就罢了,关键是还英年早逝。
清朝末年
张家人都不敢接受这个消息。
大喜大悲之下,张老爷子差点接受不了晕厥过去。
原本还羡慕的同村人,此刻都不知该说什么。
看着张家人哭的哭,不少人反应过来,纷纷前去安慰。
“哎哟,张婶啊,你别难受,这一次三甲不是还好好的嘛,以后注意就不会有事的。”
“对呀,也算是提前告诉你们这个消息,这次三甲肯定能长命百岁。”
......
张爹在周围人的安慰下,终于回过神来了,拉着儿子就要出门看大夫。
“走,我带你去看看是什么病。”
张母也止住了哭声,准备一起去医馆看看。
张三甲很郁闷,“爹娘,我现在还小,没病。”
张爹去赶牛车了,张母搂着儿子哭得眼睛都肿了,“先去让大夫看看,你这孩子,大好前途明明就在眼前,怎么能那么快说没就没了。”
张三甲拍了拍胸脯保证道:“这次肯定不会,我还要好好活着,把那些侵略者赶出去。”“你有这志气是好,关键是要好好活着才行...”
......
看着张家一家三口驾着牛车去县城,同村的村人们也没忙着离开,而是帮着安抚几个更小的孩子,张老爷子也需要人看顾着。
都是邻里邻居的,不少人心里还在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