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84章 李适之
{作为大唐宰相、李世民的曾孙,他为何会服毒自尽?} 刚吃完齐桓公的瓜,又说到了大唐的宰相,百姓们的精神头十足。`s,w¨k~x¨s_w/.,c~o^m¨
看着新视频说的‘他’,他是谁啊,李世民也不知道,自己儿女众多,是谁的后人,现在也说不清楚。
宋元明清这些朝代,文人墨客们一想,就知道这是说的谁了。
天宝年间
李隆基很容易就从这些信息中知道此人是谁,心里充满了惋惜,还有些愧疚。
{李适之,唐朝诗人,出身于唐朝宗室。
据说他非常喜欢喝酒,喝一斗都不会醉,所以和贺知章、李白、汝阳王李琎等八人号称‘酒中八仙人’。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提到的‘左相’就是李适之。
李适之是唐太宗曾孙、李承乾的孙子}
这说到李适之,百姓们不太熟悉,但要是说到李承乾,大家可就精神了,竟然是他的孙子。
李世民也惊讶得从椅子上站起来,高明的后代,能当上宰相肯定有过人之处了,只是想到他落得一个服毒自杀的结局,李二瞬间黑脸了。
长孙皇后黛眉微蹙,好消息是知道了高明的后代,但坏消息是这孩子结局凄凉。
练武场上
李承乾还有些迷茫,他现在都还是一个孩子,哪知道突然看到了孙子的事迹。
不远处的李泰却是兴致勃勃,“阿兄,你孙子真厉害,宰相这个位置可不是谁都能担任的。”
......
周武时期
李象努力稳住心神,他不会弄错,这说的竟然是他儿子!!
激动的李象推开书房的门,看着正在认真念书的儿子很是欣慰。
听到开门动静的李适之,抬起头来看向门外,“父亲。”
“嗯,你好好学习,我就是来看看。”
说着,李象就把门带上,离开了。
儿子聪慧,他并不操心孩子的学习,只是想到视频开头提到的儿子服毒自杀,李象又忧心上了。
这该不会是得罪了人吧,他也不清楚。
李象的夫人默默走到丈夫身边,眼里很是焦急。
只是再着急,这夫妻俩也只能先继续看视频里怎么说。
{…李适之,从小他就天资聪颖。
原本他的祖父有机会当皇帝的,但因密谋造反被废,不久之后就病死了。
李承乾死后,还留下了两个儿子,长子李象、次子李阙。
受到父亲的影响,两兄弟的前途也是一片黯淡。
不过也算是因祸得福吧,至少远离了z治中心,没有像其他宗室那样受到迫害。
至于李适之,正是李象的儿子}
各朝代的吃瓜群众都觉得李承乾这一脉运气不好,要是李承乾继位,没准李适之和李隆基都有可能会交换一下位子。
贞观年间
“都怪我。”得知两个儿子的情况,李承乾还很惭愧,若不是自己的原因,那他们哪里会混得那么惨啊。??幻?想t¤e姬¤x {u追]?±最?]新|`:章′节{
李世民夫妻俩对长子的后代还是怜惜的,自小寄予厚望的长子,偏偏历史上结局凄惨,再看到他的后代过不好,就更心疼了。
周武时期
正担任怀州别驾的李象,此刻也只能自我安慰,虽然他们这一辈的前途不怎么样,但平平安安倒是真的。
在鄂州的李阙,想法也和兄长差不多,能好好活着己是不易,希望他父亲在另一个世界顺顺当当的吧。
{神龙政变后,唐中宗继位,开始提拔高祖太宗高宗的后代。
于是,李适之也走上了仕途。
最初,李适之是担任朝散大夫、尚衣奉御,后来又暂代金州别驾...
在地方上很有政绩,为官清政廉明,升职之路也算顺利。
739年,他在边陲立功,趁着皇帝高兴,请求将祖父和父亲的棺椁葬到昭陵。
李隆基同意了,追赠李承乾恒山愍王、李象郇国公}
光幕下
不少人家还在夸李承乾的后代不错。
当然最重要的是,李适之本身也很争气。
贞观年间
李承乾心里不感动是假的,孙子有出息,还不忘惦记自己,只是想到这个孙子的结局,李承乾很难不担忧。
李泰凑了过来,“兄长,你孙子真厉害,也不知道我的孙子怎么样?”
李承乾想了想回答,“应该也很不错吧。”
在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心里,这个曾孙的确是个好孩子,能力也不错的那种。
“这孩子就像高明一样,从小就聪明。”
周武时期
李象有些激动的红了眼眶,自己就罢了,但父亲能被迁回昭陵安葬,他也能瞑目了。
“吾儿真有出息,他祖父一定会高兴的。”
李玭和李璥一边高兴,还很羡慕自家三弟,全家最厉害的就是这个最小的弟弟了。
远在鄂州的李阙同样高兴的不行,“父亲能在昭陵陪伴父母,是好事。”
当然高兴的同时,李阙也不忘要督促两个儿子好好努力,即便不能像大哥家的李适之一样,官至左相,但也不能太差了。
天宝年间
李隆基想到这些往事,将太宗的长子迁葬回来,这并不是什么难办的事情,也算是顺水推舟而己。
{从天宝元年至天宝五年,李适之一首担任左相,算是走上了人生巅峰。
只是后来的唐玄宗没有了之前的宏图大志,变得贪图享乐,朝堂上一批奸诈小人也走到了台前来。
李适之的出身高贵自然受到李林甫的妒忌,加上李林甫还担心对方跟他分权,就经常给李适之下套。
李适之生性豁达、但也疏忽大意,被李林甫下套成功,自此失去了唐玄宗的信任。
和李适之交好的那些官员,也受到李林甫的迫害,在不久之后被贬官流放}
光幕下
有人在感慨官场如战场,有人在骂李林甫,也有人觉得李适之疏忽大意很不应该。:2\3?83,看t?t书@?网?;` ?\首uo?发?:
李泰脸上是愤愤不平,“都怪李隆基,要不是他任用李林甫这个奸人,兄长的后代也不会得到这样的下场。”
知道这事后,李承乾也不可能不气愤,“面对李林甫这等奸诈之辈,怎么就不小心谨慎呢。”
“都是李隆基干的好事。”若不是隔着时空,李世民都想掰开李隆基的脑子看看,这货任用的都是些什么人啊。
周武时期
李象原本的开心激动也变得担忧起来,“这官场太过凶险,我得好好教教孩子们才行。”
“郎君,辛苦你了。”李夫人那是举双手双脚同意,儿子们要走上仕途,不光要有一颗清正廉明的心,警惕性也不能少。
天宝年间
李隆基气不打一处来,“都怪李林甫这奸人蒙蔽了朕。”
坐在大树下纳凉的杜甫,手拿一把蒲扇扇风,眼里还有些伤感,“李林甫啊李林甫,当真是害人不浅啊。”
对李林甫,杜甫当然没什么好态度,就因为他那场野无遗贤的风波,多少读书人落选,更何况此人为排除异己,害了多少人。
李白让儿子将马车停在了路边,默默倒下一杯酒,算是敬这位同样爱喝酒的酒仙人。
{天宝五年,李适之上书唐玄宗,请求罢去相位,很快就得到批复,他如释重负。
心情惆怅的他,在家中设宴宴请宾客,可是却没有几个人敢来,懂的人都知道来赴宴就是得罪李林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