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72章 李白诗里的汪伦(第2页)
在汪伦的盛情款待下,李白住了几天才离开。}
光幕下
李白的眼睛瞬间放光,这汪伦会酿好酒!!
此刻,为了喝上好酒,李白怎么说都要去一趟了。
汪伦虽然不知道李白要来,但想到偶像爱喝酒,他还是决定多酿造些好酒出来,以后给偶像送去,对于历史上这事,他也感觉挺不好意思的。
汪家人也都同意,不管怎么说,这把人诓来,的确是有些说不过去。
不过对于天宝年间,李白的粉丝们,却是看得羡慕嫉妒恨,若是他们可以和偶像畅饮,那也肯定会好好招待啊,可惜没汪伦这厮的脑袋瓜转得快。
{玩了几天,李白就要离开了,他可不是一个能长期在某个地方停留的人。
就在李白乘船要走的时候,突然,岸边歌舞升起,原来是汪伦特意给他安排了乐队送行。
哎呀,这场面,李白一看给感动坏了。
虽然一开始汪伦写那封信欺骗了他,但这几日对他确实是真心实意。
想到这些年经历的风风雨雨,李白难免动容。}
看到这里,各朝也有人为汪伦说话了,虽然一开始写信骗人不太道德,但的确是真的对李白好。
泾县的百姓们也暗自点头,来者是客,汪伦在待客上的确是可以了。
汪伦原本这心里还有些七上八下的,主要是怕李白会讨厌他,毕竟是他刚开始耍了小聪明,唉,希望偶像能原谅他吧。
此刻的李白,也是感动的一批,汪伦如此
诚心相待,自己哪怕是石头做的,也会在这番温暖下熔化了。
不过嘛,在李白的广大粉丝看来,汪伦能做的,他们也能啊,就是这小子奸诈。
{汪伦不光给李白准备了欢送乐队。
更让李白没想到的是,在依依惜别后,汪伦还非常大手笔,拿出了八匹好马、官锦十段送给李白。
要知道在古代,马可是极为珍贵的,普通马都值钱,更别说是良驹了。
关键是汪伦一拿就拿出了八匹。
如果按照当时那个市场价格算的话,八匹马价值,也高达两百多万了。
况且除了马,还有官锦呢}
各时空的人们也被汪伦这大手笔震慑到了。
那前面关于汪伦是普通村民的说法自然就不成立,毕竟谁家村民能掏出这些东西啊。
这下子,百姓们也不羡慕了,因为他们是真的拿不出这些东西送李白。
天宝年间
李白的众多迷弟也沉默了下来,因为不是谁家都那么阔绰的,所以这汪伦还是个有钱的家伙。
杜甫感慨了一番后,好吧,人和人真不同。
李白也挺愣的,因为原本也没想到汪伦深藏不露,还是个有钱的主儿。
泾县这边
汪伦一脸傻笑,嘴上也在谦虚道:“这也没什么了。”
当然对他而言,这的确没什么,况且是给偶像的呢。
{汪伦的大手笔的确是给李白惊讶到了。
因为他们也才认识了区区几天,结果这人却送了他那么多东西。
哪怕是见识颇多的李白,也很感慨。
加上这几日被盛情招待,走的时候还有厚礼相赠。
李白感动之余,当即提笔写下了这首《赠汪伦》…
这首诗的前一半是叙事,描写了送别的场面。
后半段则是用潭水深千尺,来表述汪伦对自己的情谊之深}
光幕下
羡慕汪伦的人真不少,当然主要以达官贵人为主。
这些人都是有钱的主儿,比汪伦有钱的也多得是,但不是谁都有这家伙幸运,竟然有机会花钱让大诗人题诗,还把自己的名气传到了后世去。
要知道多少人呕心沥血只为了名垂千古,这家伙这么简单就做到了,羡慕的多少天宝年间的人眼睛都红了。
汪伦才不管别人羡不羡慕自己呢,他现在都兴奋过头了。
历史上他因为这首诗,名气抵达后世,现在又因为这首诗,提前在天下出了名,怎么能不叫人兴奋?
可以说,这钱花的真值。
汪伦的亲友此刻也在夸他,人聪明。
李白看着光幕都有些感慨,这事情的发展即便是他都没预料到,主要是没想到自己的诗到了后世,影响也那么大。
{那么汪伦究竟是什么身份,才能出手如此阔绰?
汪伦在开元年间担任泾县县令。
他家祖上汪华是唐朝时期的大臣,位极人臣,唐太宗贞观二年,还被授予大将军一职。
祖上显赫,他家的家底自然不一般,要说没点底蕴是可不能的。
至于他当县令大概也是为了谋求一份事情做。}
各时空,不少人心里的疑惑也算是解开了,所以这货家里原本就不一般,大概给李白的打赏对汪伦来说只是九牛一毛。
贞观年间
李世民多多少少还有点意外,“这竟然还是汪华的后代。”
当然说起来李二自己都有些羡慕,世人不一定听过唐太宗,但李白诗里的汪伦,可就不一样了,只怕男女老幼都知道吧。
得知汪伦是自己后代的汪华,那是笑容灿烂。
“这孩子是有点运气在身上的,虽然官位仅仅是一个县令,但在后世,怕是比老夫都要出名上千倍。”
汪华的同僚们也羡慕,之前不知道就罢了,他们兢兢业业都不一定名垂千古,可是别人靠打赏就做到了,嫉妒啊。
天宝年间
看提到自家的情况,汪伦还挺不好意思,“主要也是靠祖上积攒的积蓄。”
不然啊,真靠他当县令的俸禄,怎么可能出手那么阔绰。
汪爹还认认真真的朝着光幕、给其他时空的祖宗们拜了拜,他儿子出名了。
泾县的百姓们呆若木鸡,都不敢随便议论了。
以前是不知道他们的县令叫汪伦,现在知道了,那还是闭嘴安全点。
{此外根据现代一些学者从汪氏族谱的考证:
汪家48代仁泰,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凤思,次子凤林,凤林自然就是汪伦。
原本兄弟俩是出生在太平县,成才后,凤思去了歙县当县令,凤林则是来了泾县当县令。
他爹也没有跟长子凤思一起去歙县,而是跟着汪伦来到泾县,一首活到了81岁才离世。
等汪伦从任上卸下来,也就定居在桃花潭。}
己经清楚汪伦家庭情况的李白,正打算往泾县赶来。
在歙县的凤思,对弟弟那叫一个羡慕,不过现在连带着自己的名字也被天下人皆知,他也很满意了,还知道了他爹活到了81岁的高寿。
泾县这边
汪爹心满意足的笑着点了点头,“儿啊,你这钱花的可真值。”
汪母在儿媳的搀扶下,也欣慰的首夸儿子。
汪伦的媳妇和孩子,眼里满是佩服。
汪伦这脸都热了,“其实也是诗仙赏脸,不然我也没这机会。”
......
泾县的百姓们现在都知道了他们县太爷的名儿,很多人都还记下了这首诗,可以说,这一世,汪伦提前火出圈了,火到了历朝历代都知道了他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