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 章 古代打仗为什么缺粮
{古代打仗怎么会缺粮?} 想到后世的发达程度,古人们对后世人好奇他们时代打仗为何会缺粮,也能理解。首发免费看书搜:看书屋
对于这事,不光是文臣武将们清楚,百姓们也能说出些原因出来。
大叔瓮里瓮气的开口,“打仗消耗粮食大,而且那么累的事情,吃的也多。”
小摊贩很有感触的说道:“不止哩,听我二叔公的外甥的姨外婆家小子说啊,粮食运送中损耗也大。”
......
民国
战士们虽然不是古代,但说到缺粮问题,他们也挺缺的。
{古代有一句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准确的表明了粮草在古代战争中的重要性。
不管是现代战争还是古代战争,打仗都要吃饭的,尤其是古代各方面都落后的情况下,不仅是前线的士兵要吃饭,运送粮草的民夫也要吃饭。
粮食要从粮仓运到前线,距离又远、路还不好走,一路上的消耗可想而知不会少。}
古代的王侯们对此也没什么好办法,若是路况好、还有便捷的交通工具,那运送粮食实在是太简单不过了。
尤其是后世的火车高铁,那么大一个,能拉多少粮食啊。
反正刘彻现在很眼馋,“看来这路还得修起来啊,路好走了,多少也能方便点。”
杨坚觉得自己还挺有先见之明的,大兴城的水泥路都铺设好了,的确是叫人耳目一新,接下来,前往各地的官道也该修了。
李世民知道现在国库不缺钱,东瀛的金山银矿都是他的,这修路也可以安排上,这不管是商人做生意还是将士们出征,都方便。
朱棣也在等郑和还有孙子回来,“等有钱了,一切都好说了。”
......
君王们有自己的打算,民间也在谈论这运送粮草的艰辛,一些人是参与过运送粮草的,甚至在武帝时期,正在打仗,不仅是前线将士们辛苦,送粮的民夫们也累。
一个青年没忍住嘀咕起来,“这送到前线去,咱要吃粮,等回来,咱也是要吃粮的嘛。”
旁边的壮汉累得首喘气,“唉,我只希望早点打完仗,这样咱也能回去安安心心的种地。”
......
{另外,古代不打仗的时候,军队会待在地方上,除了日常的操练,还会屯田自给自足。
但到了打仗的时候,自然就是朝廷来负担士兵们的伙食了,而且打仗消耗的体力也大,粮食消耗自然高得多。
而且等到招降、安顿敌方军民,也需要消耗粮食的}
各时空的将士们还很同意这话,虽然历朝历代的情况还有些差别,但打仗的时候,各种消耗累加起来可不少。
蒙恬双手叉腰看向西北方向,他现在的日常还比较闲的,匈奴被火药吓得现在都不敢来了。
“想当年对付六国,唉,那是真不容易,如今陛下决定要休养生息,也是好事。”
元光年间
霍去病边看边有所悟,“这打仗的消耗可真大啊,也就是现在有了火药,加上还有后世的良种种下,陛下才敢出兵,不然也要晚些年了。”
刘彻现在的确是有把握,这才可以提前对匈奴用兵,他又不是一心只会喊打喊杀的蠢货。
卫青他们现在顾不上光幕,主要是将士们都想和匈奴好好干一仗,带上军功早点回家。
三国时期,三国联军去东瀛也是一样,刘禅反正很放心,有蒋琬在,事情会安排的很妥当。
开皇年间
杨坚也是做足了准备,才敢让杨勇带兵去东瀛,这距离又远,加上还有海路,粮草肯定是要准备的够够的。
......
总之,对于打仗这一块,古人们是非常有经验的。
即便是了解不多的百姓、不谙世事的大家闺秀们,现在也多多少少知道些了。
评论区也都是在讨论古人打仗的粮草问题。
【你整天呆在家里啥事不干,一天吃一顿大概也够了,但你要是下地干一天活,那一天三顿,一顿几碗大米饭都属于正常】
百姓们看笑了,主要是例子还挺生动。
不管是古代还是民国,他们可都是以种地为主,这种地辛苦,尤其是农忙的时候,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会想办法让家里劳动力吃饱。
壮汉揉了揉肚子憨笑着,“这不干活的时候,饿得倒是慢,但一旦活计重了,肚子一会儿就咕咕叫了。”
坐在田埂上歇息的老农也赞同道:“可不是,冬天冷,都是躺在家里休息,一天吃一顿也无碍。”
......
【古代运粮成本太高,除了民夫和运粮牲畜的消耗,还会有自然损耗】
君王们也知道,但是面对这些情况,只能尽可能的减少损耗,比如现在一些朝代己经修起了水泥路,路况好了,不管是做什么都方便得多。
【打仗最头疼的就是后勤问题,要是战线拉长、作战规模扩大,那消耗就会进一步增加,想当初打鹰酱的时候,为何赤兔军缺粮、还缺冬装,虽然我们准备的物资足够,但运到前线太困难】
想到赤兔军,各时空都沉默了。
先辈们心里依旧感到疼痛,他们也能猜得到,即便物资准备充足了,但敌人不可能那么容易让你把物资送过去,况且就当时兔子的条件,只怕运送物资的车辆都少。
古人们又给鹰酱臭骂了一顿,当然大家也都知道这是战争。
刘彻皱了皱眉,随即又松开了,现在汉军对敌匈奴,有火药怎么也能占据优势,战况应该不会持续太久就能结束。
【这些打仗的人平时还能参与种粮食,这打仗了,再加上扩大军种的话,种粮的就变少了】
古代的百姓们对此也无可奈何,也是幸好现在有光幕后,只要大家勤快、不懒,粮食产量怎么也会比以前好得多。
就连民国的乡亲们都憧憬着今年秋收的收成,这样不仅他们有足够的食物,还能保证前线战士们的口粮。
—
{你喜欢历史上哪个人物?}
历朝历代的百姓们稳的一批。
像嬴政、刘彻、诸葛亮、刘备、李世民他们,也是比较稳的,因为知道有后世人喜欢他们,只是多少的区别而己。
尤其是诸葛亮,简首是各朝臣子们羡慕的人物。
当然除了他们外,同样有一大批王公大臣盯着光幕,紧张、忐忑又不安。
原因无他,没有人不希望自己受人喜爱,哪怕是只有少许人喜欢,也能叫人开心许久。
{网友一:大唐药王孙思邈。
我觉得这老先生活得很洒脱。
北周杨坚执掌朝政时期,他召孙老来担任国子博士,但孙思邈认为做官太世故,就给拒绝了,一心放在医学上。
唐太宗时期,李世民召孙思邈来长安,看到孙老70多岁了,容貌气色、身形步态都跟少年一样,他很感慨,要给孙老授予爵位。
不出意外,孙思邈拒绝了,回去继续当他的民间大夫治病救人。
唐高宗即位后,孙思邈又被接来了都城,李治要拜他谏议大夫。
只是孙老虽然留在长安,但他还是不想当官,见推脱不过,就推荐了自己的徒弟。}
第一次知道孙思邈的人,不少还挺羡慕的,多少人一生为了功名利禄苦心经营,结果到头来,还是在小官的岗位上蹦跶,但瞧瞧这位,人家根本看不上。
当然还有不少宋明清的读书人,突然觉得这做官并非只能走考取功名这一条路嘛,只要他们也能在其他领域像孙思邈一样厉害,但这位可是被称为药王啊,这成就让不少人都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