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 章 历史三大辩论(第2页)

李广“呸”了一声,“等我回去,一定要让陛下把那些儒生送去匈奴人的地盘,老子看他们能感化多少匈奴人回来。”

......

{桑弘羊面对这些毫无治国经验的人,只提出了三个问题。

第一问,帝国运转只靠农业税收,钱远远不够,若是不实行国有专营,钱从哪里来?

答案:钱怎么来?所以要实行国有专营制度。

第二问,一旦爆发了战争、灾荒急需用钱,国库没钱该怎么做?

答案:不能让国库缺钱。

第三问,国家要是不把重要财源掌握在手上,那国内分裂势力起兵造反,该如何抵挡?

答案:所以要将重要财源掌握在手上。

然而面对这三个问题,这些贤良文学派没有正面回答,只是顾左右而言他}

百姓们议论纷纷,这事继续往下看,好像桑弘羊说的也很有道理。

如今古人们也对后世的经济体系有一些了解,就像后世的那些公共设施,那是谁来掏钱。

刘晓希也简单给大家说了一番现代的国有经济。

“...没有国有经济,真遇到天灾人祸这些大问题,不可能强迫那些私有企业来执行任务。

单有国有经济或是私有经济不现实,二者相辅相成、取长补短、良性竞争,共同发展,对社会才有积极作用。”

光幕下

各朝人士有在思考的,也有在议论的。

百姓们想来想去,最终也只能无奈,就像他们看过的一句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刘彻一拍大腿,唯一庆幸的是他有了新的搞钱的办法,当然后世的一些政策也值得他借鉴,总归这一次不会像历史上那么惨了。

本始年间

当初那群贤良文学派的人,此刻面红耳赤。

霍光目前没有改变的想法,加上如今的陛下本身能力就不错,所以不需要他多操心。

{这场辩论也是我国古代首次探讨国家经济模式的一次议题。

主要矛盾就是贤良文学派来自民间,所以对汉武帝时期的某些政策,给民间带来的危害有所了解。

桑弘羊呢,他看到的是政策带来的好处,却不太清楚给民间百姓们带来的危害。

至于霍光,从他掌权后实施的政策来看,是按照武帝的轮台诏执行的,所以就是他和桑弘羊矛盾的分歧之处。

尽管在当时这些儒生赢得了舆论支持,但并不代表霍光也完全支持他们,而是借此打击对手罢了}

嬴政感觉这事情给他的启发不可谓不大,也算是一次经验了。

大汉的百姓们只希望陛下好好看,把光幕的内容结合一下,他们要求的不多,只希望日子别太苦就够了。

刘彻虽然不知道百姓们的心声,但他现在也知道反思和总结教训,以后要多去民间看看,多了解百姓的情况。

本始年间

贤良文学派是真扎心了,一个个失落的低下头。

霍光倒是没觉得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反正不管是怎么做,他都会完成先帝的嘱托。

{三、延和殿辩论。

公元1068年,两位历史上知名的政客王安石和司马光,当着满朝文武展开了一场唇枪舌战。

这也是一场关于理财问题的辩论。

北宋治平年间,财政危机和社会矛盾尤为突出。

宋神宗上位后,试图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王安石认为,削减开支不能根本性解决问题,要解决财政危机,应该开源,让国家主导基建和产业,国富则民富。

司马光提倡节俭,他认为要压缩财政支出,富民优于富国,国家与民争利必致民困。

延辩也是王安石变法的前奏,宋神宗最后支持的是王安石,变法派占了上风。}

光幕下

不少人都感觉很眼熟,王安石的想法不就是桑弘羊改革的另一种解答吗?而司马光的思想则类似于汉武帝末年的策略。

不少君王都难免忧心,历代的土地兼并从来都是心腹大患,难有一劳永逸的办法。

刘邦还算看得开,他在位期间一切稳定就好了,至于以后那是他后代的事情,他也不是神仙,可管不了几百年以后的矛盾。

贞观年间

李世民招呼几个孩子坐下,嘴里有些感慨的说道:“这土地兼并严重,必将会影响税收,这就是危机的来源。”

李泰很聪明,脑子一转就想明白了,“阿耶,我明白你的意思,财政危机会造成国家的危机,只是历史教训大家都知道,但显然都无法避免。”

李丽质也接话道:“所以每到一定时期,王朝就会陷入动乱,甚至土崩瓦解,而新朝的建立,又是重新进行土地分配。”

李承乾看得出来他爹是在教他,“土地是个问题,但贫富差距过大,也会危及到社会稳定,可是这又有什么办法解决呢?”

面对长子提出的这个问题,李世民也沉默了,几千年来,没有一个真正的办法可以用。

熙宁年间

一众君臣都无言以对,当初这场辩论己经过去了好几年,加上现在满朝文武都一心致力于变革,说起来也无意义了。

赵顼的想法很简单,反正按照历史,都没多少年北宋要灭亡,那他还不如大干一场,最终也不过是再亡国一次,咳咳。

苏轼看了看官家,又看了看自己的两位同僚。

司马光细细想来也是感慨万千,别看当初陛下选择了王安石的建议,但还是免不了变法失败的结果。

王安石也不是没有在从后世人的嘴里总结自己的失败,这次他肯定是要突破制度,不成功便成仁。

只是看到评论里后世人的留言,王安石也很郁闷。

【拗相公的初心是好,可惜他用自己的道德标准,高估了其他地方官】

赵顼是真生气,恨不得把那些拖后腿的都抓起来砍了。

王安石郁闷了下也想开了,历代王朝都不缺贪官污吏,人和人还是有区别的。

熙宁年间的百姓们议论了下又开始忙活了,朝廷做什么决定,他们也管不了啊,还是好好生活吧。

【桑弘羊的问题都是从实际出发,儒家回答全是为爱发电】

桑弘羊突然感觉到心里暖暖的,果然啊还是有懂他的人,那群什么都不懂的儒生,只会空口白话,没钱的时候,陛下还不是找自己?

刘彻是觉得双方都算是有一定道理,只是桑弘羊这家伙的确是蛮辛苦的,攒钱不易啊。

孔夫子一点不生气,因为此儒家并非他这个儒家,和他没多大关系。

【突然感觉理解李斯了,腐儒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李斯:...还真是谢谢你啊。

而各朝儒生们:...

孔夫子继续淡定,反正不是说他,他一点都不迂腐。

子贡他们看夫子这么淡定,他们也跟着淡定。

嬴政想到扶苏还算高兴,这孩子现在有刘季在他身边,少了迂腐气息,挺好。

扶苏可不知道他爹这么想他,但看多了光幕,他觉得还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较好,都不能全然否定另一面。

【桑弘羊说,我不改革不赚钱,匈奴人打过来怎么办?

贤良文学们说,只要我们好好做人,修德怀远,匈奴人自然不敢侵犯我们】

各朝人士:...

这样一看,突然有一种鸡同鸭讲的感觉。

就连孔夫子都看得拳头硬了。

刘彻深吸一口气,摊了摊手,“以后谁要是觉得好好做人可以感化匈奴,朕就送他去吧。”

桑弘羊现在对那群儒生更讨厌了,神烦。

霍去病翻了翻白眼,“这些人可真是一点都不懂事啊。”

岳飞也不觉得自己可以感化金人,这要是有用,还打个什么仗啊,费劲。

民国的战士们也有太多话想说,没钱没武器,九州大地都被那些不要脸的差点瓜分了,讲道理有什么用?道理只掌握在他们手中的武器里,实力够了,那些家伙才不敢随上门来欺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