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 章 饥荒的施粥行为(第2页)
“注意个屁,好好的当太宗,结果被你那倒霉的后代改成成祖,还不许劳资生气?”
朱高炽也委屈啊,干他什么事,又不是他让改的。
嘉靖年间的朱厚熜,还挺心虚,谁让这事是他干的,虽说太宗不至于来揍他,但少不了一顿骂吧?
{网友一:原本朱棣修永乐大典、征漠北、下西洋...
做这些事情就是为了证明自己配得上皇位,结果庙号被嘉靖改了,首接把朱棣篡位的事情摆在台面上说}
其他朝代的君王们乐得看戏,别说,都同为皇帝,这有了对比后,再想到自家的糟心事,就不会太气恼了。
洪武年间
朱元璋神色厌厌的躺在床上,还在为西大案焦头烂额,看了眼光幕,也没心情管朱棣,继续和朱标商量接下来的麻烦事。
永乐年间
朱棣脸上很尴尬啊,所以还得怪嘉靖这个笨蛋。
朱高炽也想不懂为何会改了庙号,唉,瞧瞧把老爷子都气得不清。
另一边回京的大船上,朱高煦还一脸嘲弄的看着朱瞻基,“大侄子,你看看你的后代做的事情,这叫不孝,你皇爷爷现在只怕气的不轻啊。”
朱瞻基懒得理他,又不是他改的。
正德年间
朱厚照悠闲的翘着二郎腿,“还得是朱厚熜,也不知道现在太宗是不是气得想揍人,可惜了,没机会见到。”
朱祐杬都不敢再看光幕了,他实在怕太宗来把儿子捶一顿,儿子维护自己,他当然是感动的。
嘉靖年间
朱厚熜心虚了下又淡定了,反正事情都干了,还能咋滴。
{网友二:judy自己都没意见,大家有什么好较真的?}
各朝人士:...
朱棣眼睛瞬间瞪成了铜铃,双手叉腰喘着粗气,“是我没意见吗,都死多少年了,上哪儿提意见去?还有judy是什么鬼?”
朱棣的疑问正好被刘晓希在解答了,“judy是网友们给取的外文名,和朱棣读音相似。”
朱棣:...还真是谢谢噢。
朱高炽低着头,实在怕被老头子看到他在笑。
各朝人士的脸上也不免扬起笑容,这可是第一个拥有外文名的皇帝。
朱厚照肚子都笑痛了,“还是太宗他老人家有面子,都有外文名了哈哈哈。”
{网友三:不可能高兴。
朱棣是藩王继位,本来皇位就不是他的。
朱棣是太宗,那他的皇位就是来自他爹朱元璋,但实际上他的皇位是来自侄子朱允炆,合法性就有问题了。
朱厚熜同样是藩王继位,他的皇位合法性来自孝宗,就要认孝宗当爹。
他将朱棣的庙号从太宗改为成祖,同样是表明自己的合法性,还不用认孝宗当爹}
各朝人士默默吃瓜,看得还津津有味。
有野心的王侯们才不在意这庙号怎么样,登上皇位才是真的,这朱棣作为历史上唯一一个登上皇位的藩王,也不亏了。
但朱棣不这样想啊,他都要气死了,朱厚熜这家伙明晃晃把他的做法都推翻了。
“不行,这次朕要留下圣旨,看哪个不肖子孙敢再违背劳资的意思。”
朱高炽:...
朱祐樘倒是不在意朱厚熜认不认他当爹,但他在意儿子短命啊,简首是急得他火烧眉毛,唯一好的是,皇后又怀孕了,也算是给他点心理安慰。
正德年间,朱厚照心里很不爽,但他也没办法,唯一能做的就是活久一点。
嘉靖也没什么好说的,唯一庆幸的是,现在没人揍得了他。
—
{为什么国人都不吃燕子?}
各时空的百姓们对燕子这种鸟还是很熟悉的,虽然也是肉吧,但多数人都愿意吃麻雀也不吃这东西,简单来说就是约定俗成。
刘晓希开口道:“从小老师就告诉我们燕子是益鸟,不能伤害它们,另外长辈也会提醒,燕子来家里的屋檐下做窝,会带来好运,有燕子来都会很高兴,更不可能吃它们了。”
古代的孩子们也点点头,他们也是从小被长辈千叮万嘱,不能去杀燕子吃肉。
“二蛋,我们改天去逮麻雀吧。”
“行,听栓子说,小青山的麻雀多,我们去那边。”
......
长辈们也不管孩子们抓不抓麻雀,他们有时候有空了都会去抓,烤来吃也是很不错的,蚊子再小也是肉不是。
{古代遇到天灾没吃的,那草根树皮老鼠之类的,什么不吃?
只是这些玩意儿吃了没多大影响,但燕子吃了那很快人就不行了。
以前的人们只知道燕子吃不得,但现在信息丰富了,我们都知道燕子是候鸟,冬天会从北方飞到南方过冬。
它们过冬的地区有海南、云南、东南亚等地,更远还会跨过大洋,抵达澳大利亚、非洲这些地方。
如此遥远的迁徙距离,决定了它们身上会携带非常多的病毒和细菌。
这要是吃上一口,那都能赶上毒药了}
祖辈们一边惊讶燕子竟然有那么多病毒,一边又惊叹它们还能飞那么远。
古人们都是知道后世地图的,一些人还专门翻开自己绘制的地图来了解燕子的迁徙路程。
这一看不知道,可给古人们惊讶到了。
扎着小发髻的小孩好奇道:“燕子不累吗,那么小小的一只,竟然能飞那么久啊。”
大点的孩子想了想开口,“应该是飞一段时间,就停下来歇歇,再继续赶路吧,燕子又不是傻鸟。”
“那它们每年飞那么长的距离还挺辛苦…”
......
民国
乡亲们也涨见识了,同时还不忘记给家里的孩子们警告一顿,大家以前只知道吃不得,有毒,没想到是真的有毒。
评论区也有不少人在讨论燕子这种鸟类。
【燕子可是到过南非的,天知道它们身上都携带了哪些病毒】
祖辈们对南非这地儿不是太了解,不明白这里是否病毒很多,不然这小崽子不至于这么说啊。
大人们还耳提面命让娃儿们离燕子远一点,碰都不能碰。
【我老家的猫,抓了一只燕子吃,结果死了】
看到这个留言,各时空也有不少人说起了身边的案例。
一位大娘想了想说道:“之前在路上看到一只死燕子,我家狗都没吃,这想起来,狗都知道有毒吃不得。”
二流子嫌弃的翻白眼,“燕子能有什么好吃的,还没老鼠肉多。”
......
【既然燕子有病毒,那为什么还会说燕子来家里是好事啊】
看到这个疑惑,光幕下也有不少人解答了,比如燕子不进苦寒家,还势利眼,来家里做窝说明咱家好,燕子还会吃虫子,对地里的庄稼好...,这些啊都是古代农人们长期生活的经验了。
常年种地的农人们也是会祖祖辈辈总结经验,经过一代代人传下去,就有了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