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 章 无女主文(第2页)

明月奴也开心,别人要是问他家父是何人,他可以很自豪的说出来,当然当爹的太出名了,就衬得儿子比较灰暗,唉,这或许就是作为名人子女的无奈吧。

杨玉环眼睛亮了亮,捂嘴一乐,“呀,我还真猜到了。”

皇宫内

李隆基也在想是不是给李白一点奖赏以资鼓励,好歹也是大唐的名人,算是盛世大唐的一颗明星了。

在秦朝的嬴政,对自己的排名没什么想法,作为第一个皇帝,有人知道他也正常吧。

点开楼里的评论。

【选李白正常啊,现在几岁的小孩子就己经开始接受诗词了,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语文课本上出现最多的就是他】

各朝人士终于是知道李白为什么这么出名了,这只要念书,就逃不开遇到他啊。

李白笑得合不拢嘴,原来他这么出名的吗,后世孩子几岁就学习他的诗作了?

这一激动,这位大诗人灵感又来了,洋洋洒洒又是一篇作品登场,语气还很自豪,“以后的孩子,又能多学习一首新诗了。”

明月奴:...希望后世人嘴下留情,少‘问候’他爹吧。

若是以前,乾隆肯定是要问“他呢,他那么多诗啊,怎么没人提他?”,但现在嘛,算了,总感觉和他的期待不同,甚至还可能差别极大。

【几岁的小孩子不知道老人家正常,我小时候都被教育不能首呼别人的名讳,更何况对待伟大的人物要用敬称】

老祖宗们也是知道这个道理的,即便是各朝的小孩都有被教育,这首呼长者名讳那可是要挨揍的,被爹娘知道,少不得一顿屁股开花。

民国

现在的情况早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乡亲们也都永远记住这个名字。

{网友二:个人观点。

第一位:屈原(就凭他有1天假)。

第二位:李白。

第三位:杜甫。

第西位:白居易。

第五位:汉朝代表曹操。}

祖辈们:...

这一番排名,齐齐给古代诗人们集体干沉默了。 唐人们还算开心,他们这可是出了三个大唐代表,在各朝代面前也是倍有面了。

而屈原很茫然,是他吗还是同名同姓?还有什么假?他有什么假了?

汉朝的皇帝臣民们还一脸愣逼,曹操?汉朝的代表?

曹操:...他也感觉脸上不自在。

选他当汉朝的代表,这是要让他被别人笑死吗?

还真是,孙权现在可不就笑得眼泪都飙出来了,“曹贼当代表,哈哈哈哈哈,他敢吗?”

{第六位:宋朝代表苏轼。

第七位:元朝代表马致远。

第八位:明朝代表顾炎武。

第九位:清朝代表郑板桥。

第十位:客观需要仓央嘉措。}

祖辈们继续保持沉默,他们算是看出来了,这娃是各方面都顾及到了。

当然,像是唐朝的诗人们都很迷茫,这些人他们都不认识。

赵顼夸了一顿自家臣子,听得苏轼嘴角一抽。

乾隆还是不敢相信,既然各朝都有一个代表,竟然都没有他爱新觉罗·弘历,要不是还顾及点皇帝形象,他都要骂骂咧咧了。

郑板桥摸着胡子,em...他是该高兴还是不高兴呢?不过名字传到后世,应该也算是高兴的吧。

【楼主端水端的真好】

各朝人士纷纷点头,可不就是端水端得好嘛,这小崽子是会做人的,都不得罪。

【兄弟这是在统战部工作?】

各朝人士差点笑喷了,而被提名这几人,也是很无奈,虽然被提名了,但感觉也不是什么好事。

{网友三:从之前虎pu关于‘文曲下凡的古代第一文学家’的投票贴来看,从预选赛、淘汰赛、复活赛、小组赛、到决赛。

甲组还剩下:李清照、司马迁、柳宗元、曹雪芹、王维、屈原、陶渊明、李白。

乙组代表有:李商隐、苏轼、王勃、白居易、韩愈、杜甫、柳永、辛弃疾。

两组终极对决的是李白vs苏轼,最终李白获胜。}

这,就连古代的文学大家们都没想到,后世人还真的给他们弄出个比赛出来,还搞得有模有样。

当然这再次是李白夺得魁首,倒是还是让大家为之侧目。

唐人们笑开了花,这么多诗人中,还是他们大唐的诗人最厉害。

李世民即高兴又好奇,“也不知道这李白的诗作到底写的多惊艳世人,才会被后世人牢牢记住。”

李隆基决定了,派人去给李白赏赐点钱,这人做官虽然不合适,但写诗的确是有一手的。

李白兴奋的大喊出声,连儿子叫他都没反应过来,唯一遗憾的是现在友人们都不在身边,不然可得不醉不归。

其他的诗人们也没多失望,尤其是看过李白的诗的,和诗仙比,这不是找不自在嘛。

【王勃输在死太早了】

王勃:??什么!!

王勃是又惊又怕,他到底是出什么事了,竟然落得早死的下场?

宋元明清的文人们也感觉很可惜,可不就是死太早了。

【古人: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当代网友:劳资偏要给你排个123】

老祖宗们:...

其实大家也看得明白,就是这些后世的小崽子太过无聊,所以弄出这些玩,他们时代不少读书人也会有。

【就是娱乐娱乐,看个乐呵就好,投票本就主观更重,但客观也不至于太偏】

各朝的文人墨客们纷纷点头,的确如此,他们看着也挺有意思的,这时代不同、条件不同,什么样的争论都会存在。

【诗人界,若李白是最高的山,那乾小西就是最长的河】

各朝人士不是很清楚这个乾小西是谁,刘晓希还很热心肠的解释。

“乾隆,绰号乾小西,也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他一生写了43000首诗,这个数量相当于全唐诗收录的诗歌总和。”

各朝人士的嘴巴都张大了,西万多首诗作,还是出自一个人之手,且这人还是皇帝,难不成都不上朝了,整天都在研究写诗?

前面朝代的诗人们都很佩服,但又充满了疑惑,既然这人写了那么多诗词,但怎么没被提及呢?

康熙眼里有火光溢出,不好好当皇帝,写诗?

雍正的脸也黑黑的,有不好的预感。

乾隆还挺自得,西万多首诗啊,谁不夸他一句厉害。

刘晓希此时还在说:“虽然乾隆写的诗数量多,但质量不高,只有一首被选入小学课本,据说这最后一句还是臣子想出来的:一片一片又一...”

光幕下

前面那些朝代的文人墨客都绷不住了,一个个眼里都写满了不可思议,唯一一句点睛之笔还是臣子想出来的。

这下,原本大家心里的好奇似乎得到了答案,就这水平,怪不得了。

康熙的脸色都青了,“胤禛这儿子,实在是丢人丢了干净。”

雍正闭了闭眼,谁来救救他,沉默了半晌咬牙道:“让宝亲王来见朕。”

熹贵妃脸上也红红的,臊的慌。

乾隆可不知道他爷爷和他爹什么心情,反正他现在很生气,脸黑了红,红了青,“放肆。”

乾隆年间的大臣们现在就只希望这位能看到光幕后,收敛点,毕竟他们当臣子的再不想看,也只能捏着鼻子认。

刘晓希说完了这事,还退出了帖子,找了李白的那些名诗作品给各朝人士欣赏欣赏。

各朝人士也是纷纷来了精神,要拜读拜读李白的诗作,洗洗眼睛比较好。

百姓们都在教育孩子,要学李白,可不能学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