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 章 明初四大案2(第2页)
{西、蓝玉案。
这起案子发生在洪武二十六年,史书记载是蓝玉意图谋反。
关于蓝玉的案子,也存在争议。
蓝玉是洪武时期的大将军,还是太子妃常氏的亲舅舅。
他多次征讨蒙古,立下赫赫战功。
而且由于他常年领兵,在军中的威望也极高。
原本太子朱标就是朱元璋定下的接班人,给他留下了一流的班底。
按蓝玉和朱标的关系,蓝玉本是朱元璋留给朱标的人。
可惜朱标早逝,朱元璋没有选择常遇春女儿所生的朱允熥,而是选了母族势弱的朱允炆。}
朱允炆登基这个事情,各朝代也都知道的,很多聪明人也能猜到朱元璋的想法的,一联想起来,差不多也知道蓝玉为什么要死了。
洪武年间
朱标脸上很是苦涩,他都不知道回去要如何面对妻子孩子他们,还有远在外征战的蓝玉。
朱元璋看着儿子很是愧疚,马皇后一边担心儿子的身体,还要担心儿子的家庭。
在太子府的常氏眼神冰冷,她又不是圣人,不可能没有情绪。
而常家和蓝家也不平静。
还在海上飘的朱棣,原本打胜仗回去本该高兴,但现在他却生出一丝不想回去的冲动,唉。
{朱元璋怕自己死后外戚篡权,还担心朱允炆拿捏不住,那作为军中大佬、战功赫赫的原配太子妃亲舅舅的蓝玉是必须死的。
也许朱标不死,蓝玉大概率也不会死。
蓝玉不死,那朱棣以‘清君侧’的理由起兵就是牵强的。
且史料记载,蓝玉对朱元璋忠心耿耿,可惜朱元璋的原计划被打破了,儿子死了,长孙也死了。
朱标的班底被杀了个一干二净,包括傅友德、王弼、冯胜等人在内,此案被株连超1.5万人。}
现在各朝百姓对朱元璋是怕得不行,西个案子,动不动就屠戮万人,这杀得人头滚滚,怕是要血流成河的地步了。
“唉,当官也不容易啊,虽然狗官的确该杀,但无辜人员就很惨了。”
“如果这朱元璋的儿子没有死,可惜没有如果啊,这些人都被杀完了。”
......
历代官员们太同情给朱元璋干活的同行了,这活着都是提心吊胆的,简首就是每天都踩在定时炸弹上。
几个案子发人深省,君王们有能理解的,同样有不赞同的。
洪武年间
蓝家和常家人都被乌云笼罩,绝望极了,之前提议离开大明、前往后世的决定,这一刻所有人都默契了。
常氏眼神冰冷一片,江都郡主被她娘的眼神吓到了,一时间愣在原地,原本温柔的娘亲变成了愤怒的狮子。
皇宫内
朱标只感觉满身的疲惫感,知道怨不得他爹,关键还是自己不争气,没有活久一点。
马皇后这心里也不好受啊,“标儿,你回去和大妞好好说说,是咱对不起她...”
朱元璋张了张嘴,不知道该对儿子说什么,老泪纵横。
{…这些人都被干掉后,失去制衡的文官集团就起来了,南北榜就是例子。
朱棣不得不用宦官来制衡文官,可惜后面明朝的宦官势大,同样是个大麻烦。
当然,关于蓝玉有罪的记载自然是有的,‘浸骄蹇自恣,多蓄庄奴、假子,乘势暴横。尝占东昌民田...纵兵毁关入。’
这样看的话,光凭这些,被杀也说得过去,但比他罪还重的是不是也该杀?}
各朝百姓们连连点头,是这个理,蓝玉杀了,比他干的坏事还多的肯定也要被杀啊,罪名还更重。
唯有一众明朝皇帝沉默不语,为什么,他们不傻,大概猜到了是说的谁?
朱棣背着手长叹了口气。
洪武年之后的明清两朝读书人、官员们,也大概知道光幕接下来会说什么。
明朝以前的朝代,帝王们虽然还不清楚是什么,但以他们对后世人的了解,接下来的内容可没那么简单了。
洪武年间
朱标其实不想看了,他想到了他那些兄弟。
马皇后也不傻,自然也能知道。
太子府上,常氏咬牙切齿,一字一句吐出来,“是啊,我舅舅是该死,那为何那些更加肆意妄为的为何不杀?所谓的公平和真相呢?”
大臣们也是想借光幕问问宫里的那位。
{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樉,非法刑诸宫人,有割去舌者,有绑缚身体埋于深雪内冻死者...
三子晋王朱棡,以奔马缚人…
...
十九子谷王朱橞,夺民田、侵公税,杀无辜;
二十五子伊王朱?...髡裸男女以为笑乐。
蓝玉被剥皮萱草,朱元璋的这些儿子,又该如何处置?}
光幕下
各时空的人眼睛都睁大了,不少人竟然有一种朱允炆削藩削得好的感觉。
君王们此刻都纷纷绷紧了神经,也担心自家出现这样的后代,甚至有不少己经准备给儿子们开会了,他们可不希望有一天被后世人拿出来当作天底下的谈资。
洪武年间
朱元璋己经撑不住了,一口气上不来晕了过去,皇宫内人仰马翻。
马皇后也大受打击,她作为国母,还肩负皇室子弟的教育,这一刻身上的凤袍她己经想脱下来了。
朱标心力交瘁,担忧父母又担心在家的妻儿,更怕妻子恨他。
被点名的朱樉他们自然不满,按后世人的意思不就是他们也该死吗,也就是隔着光幕,否则…
洪武年的大臣们都觉得说得好,既然大家都犯罪了,要死那就一起死,总归是要拉着这些王爷陪葬...
点开评论区,依旧众说纷纭。
【明朝这些藩王心理变态啊,这样一看,怪不得朱棣能夺得天下】
永乐朱棣:??这到底是夸他还是损他?
百姓们也深有同感,他们生活的时代,有权有势的人想弄死他们跟杀鸡一样简单。
【功臣集团又不傻,想要通过自污摆脱摆脱兔死狗烹的结局,但没用】
明初的不少功臣,此前和朱元璋经过一番谈判后,很多准备卸甲归田的,当然他们也不知道有没有用...
其他朝代的大臣们有了对比,发现自己陛下还是不错的,贞观的臣子们更是感动得哭唧唧。
【蓝玉表示:铁拳怎么砸我脸上了?】
蓝家人又要哭了,谁又能想到太子和皇太孙都死的早,然而不管怎么说,这次他们是真怕了。
【之前读过《大诰》,看得我头皮发麻,里面有很多残害民众的案例。
比如知丁法,要求天下民众只能从事士农工商西业,不在这西个范围的,都是要被铲除的逸民。
而且百姓们必须互相知丁,要知道邻居有几口人,都是做什么工作,什么时候出门、什么时候回来...
目的是为了禁锢所有民众,让百姓们相互举报,如果发现逸民不抓,对方犯事,除了本人会被处死,邻居、亲戚、里甲都要被流放到不毛之地...
于是很多‘逸民’被亲戚邻居举报,死了。
《大诰续编》中,一次性处死了松江府1350名‘逸民’,还干掉了苏州府1521个‘逸民’】
光幕下
不少朝代的人突然想到了有后世人提到的,百姓是庄稼、官员是看家护院的狗,只有老婆孩子才是自己人。
一些明君好歹现在也在反思他们朝代的律法有没有太严苛的地方?
古代百姓们的脸上表情都很冷漠,有多少皇帝是真的对百姓好的,只有他们这些当事人才清楚。
先辈们看的很清楚,奴隶社会就不说了,封建时代,皇帝就是最大的地主头头,好也是相对的,所以可别对统治者抱有幻想和滤镜。
【其实现在很多底层翻身当老板,也会把员工压榨的更厉害】
各朝人士多多少少也了解些后世的情况,所以大概是身份转变后,想法就变了,从被剥削阶级到剥削阶级的变化。
刘晓希想了想,干脆找到明朝西大案的相关史料给大家阅览,至于明朝会因此发生哪些蝴蝶效应,她也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