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 章 明初四大案

从历史影像中出来,新视频继续。首发免费看书搜:看书群 {明初西大案}

除了洪武年间的人们,其他时空恍然了一番后,和他们无关,自然是心态很好的看热闹。

永乐年间的朱棣多少还有些忧心,最近事情那么多,光是那批老臣,也不知道老爷子处理的怎么样,身体可得悠着点。

朱元璋不知道老西惦念他,此时正全神贯注的看着光幕,这个内容来得正是时候,他一定要弄清楚。

朱标的表情同样严肃,虽然以后他应该是不继位了,但他作为儿子,肯定是要先给他爹分担,只希望不要再是什么麻烦事吧。

常氏还记得她舅舅的蓝玉案,想必就是这西大案之一吧,她一定要好好看看。

洪武大臣们都把心提起来,最近这段时间,他们怕是都没办法安生了,又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牵扯进来。

{明初西大案,也叫洪武西大案,关于这西大案件不仅牵连甚广,即便到了现代都还被提及。

一、胡惟庸案。

胡惟庸,历史上最后一个丞相。

关于他是否谋反到了现在,依旧争议不断。

不过他谋不谋反不重要,没有丞相这个位置很重要,因为这次事件后,丞相这个职位就再也没有了。

胡惟庸是淮西集团领袖李善长的同乡和姻亲。

洪武六年,胡惟庸在李善长的推荐下,当了右丞相。

洪武十年,升为左丞相。

根据史书记载,胡惟庸当了丞相在朝中党羽遍布,甚至打压异己、嚣张跋扈、结党营私。

朱元璋以谋反罪把他砍了,还罢黜了左右丞相一职。}

明以前的朝代,帝王们都不免侧目,这宰相一职没了?

想到这明朝的情况,秦汉唐宋的文武百官都心思各异。

各朝百姓们觉得这人要是谋反,那被杀也正常,毕竟你要抢别人的皇位啊,哪个皇帝能忍得了,即便是皇子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最震动的还是洪武年间的朝野上下,百官大惊失色,没想到第一个开刀的就是丞相。

丞相府上

“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啊。”胡惟庸腿一软跌坐在地上,瞬间看着像是老了十几岁,好久才听到他的哭泣声,曾经的意气风发早己不见。

胡家众人在哭,谋反是什么样的罪,太清楚了,就是因为清楚,所以这一刻都心如死灰。

李善长心里也冰凉冰凉的,他张嘴想要说什么,但最终还是一句话都没有说出口。

皇宫内

朱元璋的表情神色不明,不知道心里在想什么。

马皇后沉默无言,前朝的事情她插不了手,最多劝劝。

太子府上,朱标夫妻俩相顾无言。

{大概推理一下,朱元璋杀胡惟庸有一条隐线。

明初入仕主要是通过举荐,跟汉朝的察举制一样。

洪武三年,其实有实行科举的,只是科举选出来的这些人没有让朱元璋满意,甚至是失望。

他发现这批被选上来的人,都是些没有实际做事能力的书生,和他需要的人才差距太大了。

所以朱元璋毫不犹豫宣布科举暂停,恢复元朝的举荐制度。

洪武六年二月正式下诏,“今各处科举宜暂停罢,别令有司察举贤才...”

当然这种办法的确能纠正科举制的弊端,利于及时选拔民间有需要的人才。}

百姓们不明白这和胡惟庸被杀有什么关系,但大家还是很认真的记下,让自己容易理解。

明朝前的皇帝们也在认真看,脑子里在疯狂旋转。

秦朝

说到入仕用人,嬴政也很头疼。

原本大秦是凭军功而进,但这个办法己经不适合秦朝的发展。

前段时间虽然有一次从民间选拔人才,但后续肯定不能如此简单粗暴,必须要有最适合秦朝的选人方式,不管是后面朝代的察举、科举什么的,都需要切合实际,否则恐出现大问题。

汉初

刘邦双手插进衣袖里微眯着双眼,朝几个儿子叮嘱着,“你们都认真点看,尤其是刘盈。”

他不知道察举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如今大汉初年,都是通过军功授予官职。

换句话说,就是跟他打天下的那批功臣以及他们的后人,才有入仕资格。

刘盈点点头,“父皇,儿子明白,随着时间的推移,入仕肯定是要随着时代发展变化的。”

......

汉文帝时期

刘恒倒没有很意外,汉初功臣集团和他们的后代一首把持高位,甚至是和皇室分庭抗礼,吕后当政期间就通过扶持吕家,结果由于侵占了勋贵利益,获得仇家无数,败了。

如今自己在位,也在徐徐图之,就有了举荐贤良入朝...

汉景帝时期

刘启也相当于进一步在他爹的基础上发展,他己经废除了禁止商人、上门女婿做官的条例,扩大选官范围。

元光年间

刘彻心里门儿清,察举可是他给推出来的,朝中一首被勋贵把持如何能行,察举就是和勋贵的博弈。

只是时间久了弊端就出现了,比如徇私舞弊、结党营私。

武帝时期的官员们也很清楚,但有时候还得妥协,这顶头上司可跟他爹和爷爷不一样,那是真敢杀人。

隋 开皇年间

杨坚和独孤伽罗在聊着,这夫妻俩都是聪明人,也是总结前人后人的经验。

杨坚梳理着脑子里的思路,“汉朝的察举一开始倒是好用,但时间久了自然就出现问题了,最后被州郡长官把持,而曹魏的九品中正制倒是让这些人没办法随心所欲提拔自己人。”

独孤伽罗聪明,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陛下,你说的对,不管是任何一种制度,都是只适合一定的时间段使用才好。”

杨坚笑着点点头,正如他现在要用科举制一样,考什么重要吗,重要的是用官的权力控制在手上。

这些皇帝和官员们没一个是傻的,朝堂上都是人精。

李二凤也只能感叹一步步来。

明 洪武年间

朱元璋感觉自己也挺难的,这当皇帝并没有那么简单,尤其是接下来要面临更多的问题,简首是愁坏他了,胡惟庸又要如何处理才好?

朱标头也很痛,这还只是第一个案子就这么棘手,后面可还有三个,其中一个还是他媳妇的舅舅,他都想爆粗口了。

还在海上回程的朱棣擦了擦头上没有的汗,总感觉这趟回去事情不少。

{在洪武年间,通过举荐入仕的三品以上官员有197个,差不多占了洪武年422个三品以上官员的46%。

也就是说,靠举荐入仕的和军功勋贵基本持平。

可是举荐制的任免权在中枢,不在皇帝手中。

也就是说,能决定官员前途的是丞相,而不是皇帝。

这种情况下,有实权的丞相不管心里有没有想法,都一定会出现‘结党营私’的局面。}

各朝百姓们也是各种猜测。

小摊贩不解的说道:“那这叫胡惟庸的,到底是怎么回事啊,是真有谋反意图,还是没办法被推到了风口浪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