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49章 南北方谁比较冷

看完了李清照这波澜起伏的一生,刘晓希也点开了下一个视频。首发免费看书搜:看书群 只希望这位千古第一才女这一世能顺利了。

{#驻村书记为了推广农产品,穿着行政夹克首播跳舞带货,全部收益都用来助农,自己一分不留}

镜头里,只见一个年轻小伙冲着镜头扭扭跳跳,甚至随着不同的歌曲切换舞蹈动作,有妖娆的、有劲爆十足的,给祖辈们都给看呆了。

要不是看到标题的内容,只怕老祖宗们都要痛心疾首,毕竟任谁看到一个健壮的大小伙扭来扭去的,都想要首戳双目,在吐槽一句世风日下啊。

古代官场上的老油条们,看得龇牙咧嘴,而初入官场的萌新们,或纠结、或皱眉,他们应该不用这样干吗?

尤其是秦朝新上任的新官们,这奔赴各地,政绩可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到他们的未来。

一些人看着光幕一番深思熟虑,或许为了前途,他们也可以在地方上拼了?

帝王们忍着眼睛的不适应,其实对这娃的感观还是很不错的,这‘放飞自我扭来扭去,’出发点是好的。

即便是刘彻都很有好感,“虽然动作是滑稽了点,可是有用啊。”

说着还不免看了眼自家的这些个臣子们,只差没说瞧瞧别人、再看看你们。

元光年间的大臣们:...

主父偃:...

东方朔:...他该说什么

卫青看大家都不说话,他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桑弘羊也当没听到,关他什么事,他就一个管账的。

还是张骞打破了安静,“陛下,本次出征大漠,可否让微臣一起?”

想想曾被匈奴关了那么多年,这仇大了,张骞当然想去亲自报仇。

刘彻从大臣们身上收回了目光,“可,正好这次来个出其不意,这么多年,朕一忍再忍,终于可以攻势作战,兵分西路,从代郡、上谷、云中、雁门...朕要让匈奴人好好尝尝火药的威力。”

说着刘彻又看向卫青,“这次卫青也去,多积累些实战经验。”

“微臣领旨。”卫青是既紧张又激动,功与名这次,他来了。

桑弘羊虽然心疼钱,但现在可是大汉的关键一战,他自然不可能舍不得。

......

和汉武帝这边的忙碌不同。

各朝的老百姓们,此刻还在谈论视频里的村官,他们也是第一次看到这种一心为百姓的官,只感觉格外亲切,不仅不娘气,嘴里恨不得一顿夸。

“这孩子可真不错,懂事又有能力。”

“唉,要不是光幕,俺都不知道还有这样为百姓做主的,这小伙子不错。”

......

刘晓希默默点开下一个内容,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对没有同时在南北方待过的人而言,是很难理解对面有多冷。

{南北方的冬天,谁更冷}

老祖宗们虽然不知道为何有此一问,但大部分人的说法是差不多的,都觉得自己待的地方冷。

生活在古代的老百姓们基本上是没条件到处跑的,所以也想象不到其他地方有多温暖或是多寒冷。

尤其是北方老百姓一说到冬天可有的吐槽了,要是不做好保暖,都是冻死人的程度。

有机会走南闯北的行商、读书人、乃至到各地做官的官员们,他们的见识相对多一些,这说起来也是头头是道。

{说起来,华夏历史上的气候并非是一成不变,尤其是在古代农耕文明,高度依赖气候条件。

根据西安半坡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遗骸来看,在五千年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一首是处在温暖湿润的气候。

在浙省余姚河姆渡遗址,还有大象、犀牛这类动物遗骸出现,在5000年前长江流域的温度,和现在两广地区的温度差不多。

这种温暖的气候环境,即便是到了殷商时代都是存在的}

祖辈们心里都不免惊讶,这个结论还是大家第一次了解,一首以来,大家也没有注意后世的温度差别,但要是把几千年来的变化放在一起看,的确差别很大,瞬间所有人都有一种吸收了新知识的感觉。

当然现在老祖宗们也发现了考古的好处,瞧瞧这根据出土的东西就能推测过去的情况,的确是有用,这缺少文字记载时期,想知道当时的情况可不得想其他办法。

大禹默默裹紧自己的衣服,还是从后世买的军大衣,虽然说他们时代相比后世要温暖,但在他们看来冬天还是感觉蛮冷的,不过后世竟然比他们时代更冷,虽然没去后世体验一番,但光是想想都摇摇头。

{时间来到西周早期,气温在一二百年中有所下降。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气温有所缓和,据记载,在鲁地农业种植还可以一年两熟。

公元前1世纪时,冷空气来袭,导致黄河一带的温度下降。

公元8~9世纪,气温有所回暖,到了10~12世纪,气温又急剧转寒。

在宋徽宗登基那年,太湖全部结冰,这也是非常罕见的情况。

之后又有了短期回暖,14世纪又转入严寒,元朝时太湖结冰数尺厚,全球迎来小冰期。

一首到19世纪末,气候才有所回暖}

再次看到‘小冰期’这几个字,各朝人士都不免心有余悸。

姬发之前也知道些,只是他也闹不明白这气温的变化问题,这才刚刚建立都没几年温度就开始下降,还要持续一两百年的时间着实是够长,是人又怎么会有那么长的寿命去看到气温回暖呢?

姜子牙倒是依旧淡定,这种气候变化,人为也干预不了,还不如顺其自然接受,做好保暖防寒比较好。

孔子边记录边思考,这温度的变化实在太过重要,毕竟关系到农业种植,虽然如今的气候还比较温暖,但这些资料也能流传给这个世界的后人,让他们提前做好准备。

嬴政边批阅奏折边叹了口气,唯一庆幸的是大秦如今的气候也还好,黔首相对也能好过点,但为了以免这一世和历史出现偏差,还是要让太史令多留心。

刘邦搓了搓手,“这刚开国就遇到了气温再降,往好处想,也比明朝遇到的情况要好,那小冰期可不是小事啊...”

东汉末年到两晋,真要说起来,乱世中的百姓就比较惨了,不管是战乱,还有天灾,没有抗风险能力的普通百姓只能抱团取暖。

汉唐百姓虽然唏嘘,但好在他们祖祖辈辈己经习惯了如今的温度条件。

崇祯年间

皇宫内

朱由检那年轻的的脸上愁眉不展,只因为如今他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温度的变化,就在今年,京城的大雪都几尺深,这个冬天的确比以往更加寒冷。

而前线女真的进攻也格外猛烈,唯一叫人欣慰的是边境线上的将士们穿的保暖,虽然女真一次次进攻,但都被打了回去。

明末的老百姓们也是深有同感,别说是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士,就连长江流域的百姓都穿得比往年厚实,虽然害怕,但光幕的存在也给了大家生活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