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32章 帮朱元璋打天下

看了会儿网友们各种稀奇古怪的梦后,刘晓希继续点开下一个内容。免费看书搜索: 阅读地 {假如我穿越去帮朱元璋打天下,最后带上一堆金银财宝辞官归隐,能善终吗?}

对于这个问题,不少人纷纷摇头,哪怕是秦汉唐宋的百姓们,对此都深表怀疑,要知道,他们之前也看到过追随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三人,基本上都是选李世民。

嬴政虽然没接触过这朱元璋,但他毫不怀疑后世人的觉悟,那群小崽子还是很惜命的。

刘彻悠闲的看热闹,“面对其他帝王,这些小崽子想着的是升官发财,面对这朱元璋,想到的却是赶紧辞官保命,这明太祖还真有两下子。”

杨坚面上平静,但心里却吃瓜吃得起劲,只怕明朝不会安生了,若是连打天下的功臣都得不到善终,一群人闹起来也不是一件小事。

李世民也看出来不少深意,嘴里也在教育儿子,“高明啊,你一会儿也要好好看看...”

赵匡胤都愣了下,他被人骂欺负孤儿寡母都够头疼了,这朱元璋em这下可就不好说了。

在前朝这些帝王心思各异时,明朝朱家的皇帝们也不同反应。

有人在担忧太祖,也有人并不在意。

朱允炆对他爷爷的感观很复杂,此刻看着光幕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永乐倒是也有些忧心他爹,但说起来他瞎操心也没什么用,不如等老头子自求多福吧。

洪武年间

马皇后宫内,朱元璋正和媳妇有说有笑,但突然出现的话题让原本欢乐的气氛下降到冰点。

朱元璋的脸色还真不好看,一会儿青一会儿黑的,这句话问得,就好像他是什么薄情寡恩之辈一样,天下人又会怎么议论?

马皇后看了看光幕,又看了看丈夫,长长叹了口气。

太子府上

在常氏生下孩子后,朱标一家己经从宫内搬回来了。

一家几口这其乐融融的气氛同样被打破,应该说是朱标的心情被影响到了,至于几个孩子还是在无忧无虑的玩乐。

常氏首接让几个孩子去玩,至于最小的朱允熥,也让奶娘抱走了。

洪武年间那些打天下的开国功臣们,除了己经早死的徐达、常遇春他们,其他人的眼神都锁定了光幕。

{网友一:不是,你是有多想不开才会跟朱元璋一起打天下啊,跟朱重八打天下的,能力强点都被灭门,更甚者被灭族。

实在是想选一个追随的,李二凤不错,至于刘秀也可以,其他的还是掂量掂量吧。}

除了李世民和刘秀乐开了花,其他皇帝的脸上多多少少有点小情绪。

朱棣感觉此话差矣,“我跟老爷子又不是一个人,后世小崽子怎么能有偏见?”

朱高炽摸摸鼻子,没忍住嘟嘟囔囔,“爹,谁让你是太祖的亲儿子,都说虎父无犬子…”

“你说什么,”朱棣听着大胖儿子的话只感觉手痒,父子俩好一顿打打闹闹。

......

和朱棣父子的欢乐不同,洪武年间就很压抑了。

整个应天府从皇宫到文武百官家中,都安静如鸡。

普通老百姓们都不敢谈论任何话题,甚至纷纷关门闭户,就怕引起麻烦上门就不好了,但关上门后,大家也是低声谈论。

皇宫内

朱元璋都在怒气的边缘了,若非马皇后在旁边不停的劝说,只怕是己经发了好大一通火气。

太子府上

朱标也能猜到他爹此刻心情肯定不好,但历史上到底是发生了哪些事?难道他爹真的把功臣集团全部拔除了?这事情可不好处理了。

常氏没有出声,她想起来之前偶然看到的蓝玉案,她舅舅到底是犯了何罪?希望这次能有机会多了解一点。

洪武的功臣们心里哇凉哇凉的,他们这种就是真的想不开,若是时光倒流能重新选择就好了,可惜没有啊。

{网友二:你干嘛要人家的一大堆金银财宝啊,不知道家天下是什么意思吗?你偷了人老朱家的东西,还想要善终?有没有王法了?}

各朝人士都被噎了下。

明朝前的观众们都懵了,这什么意思啊?总不能是免费干活吧?光出力不给钱吧?

秦汉唐宋的文臣武将们都整不会了,同情明初功臣也是真的。

贞观年间的大臣们更是坚定的选择自家的小凤凰,和其他的那些个皇帝相比,他们谁都信不过。

嬴政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家天下’还能这样用?

刘邦深吸了口气,“没想到给朱元璋干活这么可怜,打完天下归隐都危险?”

刘彻也看呆了,“我去,这真的假的?卸磨杀驴?”

刘秀背着手摇头不语,他把买来的史书都翻了个遍,明朝的历史也看过了,不过和他大汉朝无关,他看完总结经验教训就够了。

张飞己经开始咋咋呼呼了,“这你吃肉还不给人喝汤?怎么可能?”

诸葛亮没说话,但眉头明显皱了皱。

杨坚甚至都免不了跟媳妇吐槽,显然是第一次见到这种情况,“伽罗,你说真有人会这样做?”

李世民同样想不明白,“观音婢,朕不懂,这一起走过来的兄弟,自然是要封官进爵,哪里会连金银财宝都不给留?这些孩子是夸大了说辞吧?”

......

前朝的这些帝王这越看,心里也越八卦了。

只是这对于明朱家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只怕再看这些后世人说下去,那他们朱家就会担上一个刻薄寡恩的名声,被各时空谈论,沦为笑柄,堂堂皇室脸面都会丢干净。

朱标坐不住了,连忙换好衣服进宫去,怕他娘压不住他爹的火气,更怕文武百官们受影响,这朝局可就控制不住了。

{网友三:别想了,徐达是死得早。

汤和是本身没什么能力,至于其他的功臣,早晚都要被收拾。

刘伯温够小心翼翼了吧,老早就告老还乡种田去,不交友、不谈论朝政,还告诫家族子弟低调做人,只求一个善终。

结果呢,就因为买一块农田都有人举报说那块地有王气,告他谋反。

刘伯温吓得赶紧进京跪在朱元璋面前磕头认错,连辩解都不敢。

然而即便这样,还是被朱元璋扣在京城监视了两年,两年后见他的确快死了,李善长送来一碗汤药,什么都不敢说,接过药当场喝下。

接着才被放归乡,一个月后噶了...}

这下,前面朝代的观众们都齐齐沉默了,若真是如此,那怪不得这些小崽子,没一个说愿意跟着朱元璋打天下,这哪怕是退得再快,但别人就是不放心,你又能如何?

反正对于有抱负的的古代年轻人,那是只想离明太祖这种人远远的。

当然,还有不少王侯将相都在以此为戒。

汉朝的开国功臣们突然都觉得自己现在的日子还算不错了,这有了对比,韩信骂刘邦的话都少了。

唐贞观的一众功臣更是连连感慨,人还是要懂得惜福,他们陛下真的不错。

甚至是宋初的武将们,现在对明朝哪一众大臣,眼里都带着怜悯。

明初的皇城现在安静的可怕。

这一个个还活着的功臣,心里或悲愤、或悲痛,他们的家族众人,现在一家哭得比一家伤心...

应天府的百姓们瑟瑟发抖,皇城要变天了,他们可千万不要受牵连才好。

{当然,历史上不是没有开国皇帝杀功臣的事情发生,不过能做的那么狠就那么一个。

朱元璋一共发了34个有免死功能的丹书铁卷,结果在胡惟庸案、蓝玉案、靖难之役后,就两家没死。

在明朝人《万历野获编·卷十七·兵部》中,有一段记载:以公侯年老赐还乡,各设百户一人...盖铁卷山河之誓,曾不比铁册警卫之苛也,悲哉。

大意就是说,每一个年老还乡的公侯级别的功臣,都会派一个百户带着手下士兵给到老家监视。

被苛刻到如此地步,甚至他还没耐心等这些功臣自然死亡...}

各朝人士也不知道为什么,毕竟他们又不是明太祖本人,但他们这些外人都看得如此心寒,只怕明朝的开国功臣们不会就这样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