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褒贬不一(第2页)
“当被问及《independence day》能否推动立法时,舒默议员的回答充满务实与虚无:“法律不会因为一首歌改变,但听这首歌的人可能会。”而舒默议员已向国会提交提案,要求将反家暴教育纳入公立学校课程——该提案的封面,正是玛蒂娜在集会中歌唱的自由女神像”
编者按:这个独立日,自由的定义在纽约港被重新校准。当玛蒂娜的疤痕与女神的火炬在镜头中重叠时,人们或许该思考:真正的独立,是摆脱暴力的勇气,还是制造新伤疤的权力游戏?这首歌也许会被记录进两种历史:流行文化的里程碑,或权力操弄的注脚。但在1990年7月5日的纽约,它至少证明——当音乐响起时,暴力的锁链曾短暂崩裂。
《纽约时报》拿出头版报道,证明这次活动的影响力已经出圈,虽然被舒默这家伙一搅和有点影响纯粹性但是和自己关系不大。名声、人情、热度、销量收益都达到预期,但是查理辛这家伙的事情怎么还会有‘两极评价’?
林恩又翻了翻其他的主要媒体报道,关于自己对查理辛的猎杀,媒体褒贬不一。
坏消息是:媒体确实对白人男性明星非常宽容,支持查理辛的论调大概是虽然他干了很多坏事,但是确实有在悔改,罪不至此。
好消息是:他们对自己同样宽容,没人因此攻击自己,反而大力夸赞自己主导的这场活动意义深刻,只是有些方式还欠考虑,力在淡化矛盾当和事佬。
林恩感觉这套和稀泥的方式隐隐有些熟悉,也不知道在哪见过....
对这次活动本身的评价总体向好:瑕疵是有的,但活动是成功且影响巨大的。
《纽约邮报》则是一副唯恐天下不乱的样子:
“Link放狠话:我的电影公司永不录用家暴人渣!”(内幕:查理曾骚扰妮可基德曼)
[配图]:Link在演讲台握拳怒吼(仰角拍摄显压迫感)/查理辛被捕档案照(警局编号清晰可见)。
“昨日独立日集会上,乐坛金童Link以远超年龄的狠辣姿态,向好莱坞‘坏小子’查理辛投下核弹级指控!这名16岁少年不仅曝光查理19岁被捕黑历史,更宣布旗下电影公司全面封杀‘这个欺辱女性的败类’!”
“把这种危险分子放进剧组?等着他搞出盖不住的丑闻吧!”
——Link嘲讽查理新片《沉默的羔羊》选角决策,制片方暂未回应。
他们还创意十足的拉了个表格数据对比:
Link vs ?查理辛
年龄:16岁 vs 25岁
被捕次数:0 vs 4次(醉酒闹事、吸毒、毁坏公物、纵火)
法律纠纷记录:0诉讼 vs 5起性骚扰指控庭外和解(和解金超$200万)
律师团队:专注版权保护 vs 专精销毁监控录像
代言品牌:Calvin klein青少年代言 vs 金箔避孕套“狂野体验“
教育背景:拉瓜迪亚艺术高中全A优等生 vs 高中辍学理由“教室天花板压抑创造力“
女性支持率:87%(《teen people》民调) vs 17%(《花花公子》读者票选)
核心粉丝群体画像:13-29岁女性(89%认为“理想男友模板“) vs 35-50岁离婚男性(32%有家暴案底)
家长支持率:母亲群体支持率 94% vs 支持率-22%(民调显示“希望他消失“)
...
“哈哈哈...”林恩看着这些数据笑得乐不可支,《纽约邮报》真是太有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