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水的石头 作品

第5章 织锦局——绣坊掌事的千丝扣(第2页)

金针挑破千重纱

三日后锦绣坊查账,赵三娘拎着《蚕桑辑要》踏进正厅:“《农政全书》说‘治丝贵专’,薛娘子却把十斤丝拆成百样名目。”她劈手扯开库房锦幔,露出堆积如山的染缸——青缸只染过三回,朱缸更是蒙着陈年蛛网。最可笑的是那本《千机绣谱》,将“平针绣”拆作“九转还阳针”,把“打籽绣”说成“七星聚魂扣”,活脱脱一出针线版的《聊斋》。

薛娘子瘫坐在满地丝絮中时,赵三娘拾起金针叹道:“我祖母当年绣龙袍,针法口诀不过四句‘前弓后箭步,气匀手要稳,线长不过寸,收针如叩门’。”坊间自此立新规:凡绣品定价,须按实际工时折算;针法名目不得超出《绣苑正音》所载。春杏离开那日,抱着赵三娘赠的《绣理简明》泪中带笑:“原来针脚密了会钩破缎子,话头多了也能扎穿人心…”

菱花镜里照真颜

寒露夜,锦绣坊的老绣架在月光下泛着幽光。打更人路过时,听见坊内传出断续机杼声——原是赵三娘在教小徒“光影绣”的真谛:“你瞧这镜中牡丹,虚影比实花多出三分朦胧,省去多少铺陈工夫?”小徒忽然指着菱花镜叫道:“师娘快看!镜框雕的缠枝莲,不正是薛娘子最得意的‘九曲连环针’吗?”赵三娘抹去铜锈笑道:“本就是直针走线,弯来绕去反倒脆了筋骨。”

更声渐远时,城隍庙前的老染匠醉语:“这让我想起《武林旧事》里的染坊秘辛——当年临安‘天水碧’哪用露水调色?不过是青矾兑得淡些…”秋风掠过染缸,掀起层涟漪,水面上浮着半片褪色绣谱,依稀可见“天孙”“织女”等字,倒比缸中残染料更斑驳几分。

生存法则隐于梭影:

1.化繁为简——赵三娘并十二色为三股,破千机迷障

2.追本溯源——借《蚕桑辑要》揭染缸虚实,见丝缕本相

3.借光破雾——菱花镜照见绣法真谛,以实映虚

4.返璞归真——四句针诀胜千章绣谱,重拾匠人初心

——化《墨子》“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为立身镜,藏《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于机杼声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