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水的石头 作品

第1章 道德衣冠冢

《满江红·破伪善》

袖里藏刀,偏扮作、慈悲模样。

仁义袍、金丝暗绣,血痕明晃。

堂上高悬忠义匾,狱中冤写清廉状。

更那堪、雪刃剜痂疮,揭虚妄。

窃钩罪,诛心谤。

朱门臭,寒骨葬。

叹圣贤语录,竟成罗网。

豢养恶狼充孝犬,研磨人血书仁榜。

待扫尽虚言,人间方晓,真谛在沧浪。

《鹧鸪天·衣冠冢》

"金缕织成仁义袍,朱门暗藏杀人刀。满口圣贤作枷锁,半部论语造囚牢。"

画皮始末

汴梁城东的仁义堂,青瓦朱檐下悬着"孝感天地"的鎏金匾额。张举人每日辰时必领着士子们诵读《孝经》,声震街巷。这日大雪,卖炭翁王老汉却跪在阶前雪地里,须发结霜,怀中揣着半卷湿透的《孝经》。三日前,他因未能给病榻上的老母购置人参,被张举人当街斥为"不孝畜生",罚跪百日以"明孝道"。

堂内炭盆烧得正旺,张举人捧着暖炉对众学子道:"《孝经》云‘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尔等若学那王老汉不尽孝道,便是禽兽不如!"话音未落,管家悄声附耳:"老爷,炭行赵掌柜送来辽东参二十支,说是抵这个月的‘济贫税’。"张举人捋须颔首,转头又痛心疾首:"可叹世风日下,多少人家守着病亲却舍不得买参汤!"

礼教砒霜

这般场景,恰似《儒林外史》中严监生哭穷的戏码。严贡生一面克扣佃户口粮,一面在宗祠痛陈"勤俭持家";张举人这里更添三分狠辣——他将道德准则化作刑具,专挑无力反抗者施刑。正如庄子所言"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当礼教大旗被权势者独占,圣贤言语便成了诛心的砒霜。

王老汉的遭遇绝非孤例。城西李寡妇因改嫁被绑上"贞节牌坊"受冻三日,而张举人的三姨太却是扬州瘦马出身;城南陈铁匠因"不敬师长"被逐出宗祠,而张举人私吞书院膏火钱却无人敢问。这种"道德双标",恰是反向歧视的精髓——高举政治正确的大旗,行排除异己之实。

诛心之术

细看这"孝道案"里的机锋:张举人特意选在闹市行罚,正是深谙"围观者效应"。百姓见老者受刑,先入为主认定其必有罪孽,却不知那"未购人参"的罪名背后另有乾坤——张家垄断汴梁参行,参价较邻郡高出三倍有余。王老汉若真按市价购参,只怕要典妻卖女。

这等手段,与《红楼梦》中贾政训子有异曲同工之妙。贾政口口声声"诗礼传家",自己书房暗格里却收着薛蟠送来的春宫画册。当道德审判成为特权,则越是满口仁义者,越能借机牟利。恰如孔子所言:"乡愿,德之贼也。"那些表面忠厚实则奸恶之辈,往往最善用道德枷锁困杀他人。

困兽之局

王老汉跪到第七日,街坊渐渐看出蹊跷。茶摊刘婆子嘟囔:"张举人上月刚纳的妾室,听说花了五百两雪花银..."话音未落,立刻被儿子拽住衣袖。对面药铺掌柜冷笑:"没见这几日仁和堂的人参都贴着张记封条?"众人顿时噤若寒蝉,只剩雪落青石的簌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