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水的石头 作品

第14章 儒林外史捐官戏(第2页)

假戏真唱

匡超人被逼上绝路时,想起《儒林外史》中荀玫的遭遇。

他假意逢迎,在汪如龙寿宴上献“万民伞”。伞骨暗藏账册副本,伞面“青天”二字用砒霜浸染。待汪如龙得意洋洋撑伞游街时,暴雨忽至,“青天”化血字,账册遇水显形。这招“以毒攻毒”,正应《韩非子》“倒言反事以尝所疑”的谋略。

官场画皮

汪如龙下狱那日,扬州城飘着纸钱般的雪片。

狱卒从他发髻中搜出微型捐官账簿:某年月日,某官收东珠几斛;某时某刻,某爵抵罪银几何。更可笑的是,他贴身荷包竟绣着《陋室铭》——只是“斯是陋室”被改为“斯是铜室”。这般虚伪,恰如《聊斋志异》画皮鬼披着人皮吟诗。

铁碑镇邪

匡超人在府衙前立“戒捐碑”,碑文刻着改良的《周礼·天官》:

1.考绩法:官员升迁需过“民议槛”,百姓投豆定优劣

2.晒银制:捐银入琉璃柜,任万民监督去向

3.连坐律:保结人同罪,断“捐保勾结”之路

此法借鉴《管子》“明法审数”之策,又融《孟子》“民为贵”之思。未料三年后,匡超人反因“苛待士绅”被参——原来真正的捐局,从来不在市井之间。

儒林余孽

嘉庆元年,扬州茶楼新排《捐官记》。

戏中丑角唱道:“十年寒窗苦,不如一锭银。”台下汪如龙之子抚掌大笑,他新捐的“孝廉”头衔在灯下泛着铜臭。匡超人辞官时题在碑阴的诗,此刻成了绝响:“官袍本是千丝织,一丝一缕皆民脂。”

\"乌纱染铜终腐骨,朱笔沾银必招殃。

莫羡捐局一时势,且看青史唾名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