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水的石头 作品
第7章 黔驴技穷笑真虎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黔中山道上,虎王伏在草丛间,盯着那头突兀的"巨兽"。那物身高八尺,耳似蒲扇,正悠闲啃食荆棘。小虎们瑟瑟发抖:"此必天神坐骑!"老狐却眯起眼:"待其技穷..."话音未落,驴子突然昂首长嘶,惊得百兽奔逃。三月后,当虎王咬断驴喉时,鲜血染红的不仅是草地,还有那个"庞然大物"的神话。
皮囊迷阵
这则柳宗元的寓言,恰似照妖镜映出认知局限的魔障。世人初见陌生物事,总爱用既有经验丈量——正如《庄子》中的河伯初见北海,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那头黔驴的悲剧,不在其技止此耳,而在观者以"庞大"标签替代了真实认知。
这种误判在历史长河中不断重演。韩愈在《马说》中痛陈"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实则是控诉世人总被"常马"标签障目。就像卞和献玉,第一次被断左足因楚王只识"石匠"标签,第二次被断右足因新君只信"玉工"权威。认知的牢笼,往往由偏见与傲慢浇筑。
三重认知障
第一重:以形代质
虎初见驴"庞然大物",便贴上"神圣"标签,恰似楚人刻舟求剑。这让人想起《列子》记载的"燕石珍藏"——宋国愚人得燕山石,以为宝玉深藏椟中,待玉工嗤笑方知是凡石。标签化的认知,总把表象当本质。
第二重:以偏概全
驴初鸣时"虎大骇",便将"鸣叫"等同于"神力"。这正应了《吕氏春秋》"疑邻盗斧"的警示——当认定某人可疑,连步态呼吸都成罪证。就像王安石评孟尝君"鸡鸣狗盗之雄",仅凭门客技能便否定其全部。
第三重:以果证因
待虎识破驴技,便彻底贴上"废物"标签。这如同《战国策》中"曾参杀人"的谣言——当三人成虎,连母亲都翻墙而逃。认知的闭环一旦形成,真相就成了标签的囚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