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水的石头 作品

第2章 卧龙岗上待时飞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隆中草庐外,积雪压弯青竹。诸葛亮将最后一捆柴禾码齐,忽听身后传来嗤笑:"卧龙先生?我看是田舍郎!"几个士族子弟骑马掠过,溅起的泥点落在葛布衣上。他拂去衣上污渍,目光掠过竹简上的《梁父吟》——那"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的句子,在雪光中隐隐透着剑气。

十年后,耒阳县衙。庞统醉眼朦胧地趴在案头,脚下歪倒三个酒坛。衙役捧着积压半年的案牍,摇头叹息:"相貌丑陋也就罢了,偏还是个酒囊饭袋。"忽然惊堂木炸响,只见这位"凤雏"抹去嘴角酒渍,朱笔连勾带画。三日未过,百日悬案竟皆尘埃落定。消息传到荆州时,正在练字的刘备手一抖,墨汁污了"求贤若渴"四字。

皮囊之困

庞统的遭遇,恰似被装进陶罐的夜明珠。时人信奉《人物志》"九征"之说,将"容止"列为识人首则。这源于周代"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教训,却在乱世中异化成"形陋者必才疏"的教条。就像《韩非子》里"买椟还珠"的寓言,世人总被华美木匣晃花眼,反倒将真正的珍宝弃如敝屣。

这种以貌取人的痼疾,实则是权力美学的延伸。当士族垄断察举制,容貌便成了身份标识——面如冠玉者天然被视作"贵人相",而庞统"浓眉掀鼻,黑面短髯"的面容,恰与主流审美背道而驰。这让人想起庄子笔下的支离疏:此人身形佝偻却免于兵役,看似残缺反得保全。皮囊的评判,从来带着荒诞的戏剧性。

偏见的三重罗网

第一重:机会筛选机制

庞统初投刘备时,仅得耒阳县令之职,恰如卞和献玉被断双足。《盐铁论》有云:"玉璞未剖,与瓦石同类。"当权者设置容貌门槛,实则是降低选才成本的权宜之计。但这种粗暴筛选,就像用渔网捕鸟——看似省力,却让多少鲲鹏折翼。

第二重:能力预期陷阱

张飞巡查耒阳时,见庞统宿醉未醒,当即怒喝:"腐儒误事!"这正应了《吕氏春秋》"疑邻盗斧"的隐喻——当人们认定某人无能,连醉酒都成了罪证。庞统清醒时批阅文书,却被视作"临时做戏";这种偏见如同墨镜,让观者永远看不清真相色彩。

第三重:成就归因偏差

即便庞统献上连环计大破曹军,东吴诸将仍私语:"定是诸葛亮背后指点。"这就像《淮南子》记载的"曲突徙薪"故事:建议者因地位卑微,功劳反被火灾现场的焦头烂额者独占。标签化的认知,总会扭曲因果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