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水的石头 作品
第14章 墨池诡局·松雪斋的书画心战(第2页)
今人观此当惕然:某拍卖行展示《清明上河图》复刻卷,用Ar技术添加数百动态细节。藏家戴目镜寻宝,十小时后突发急性青光眼。这与陈洪绶的“叶子戏”何异?皆是以技术之名行摄魂之实。
然解局智慧,早蕴于禅宗画论。八大山人绘鱼鸟常翻白眼,非为怪诞,而在破除“以形写神”的执念。某当代艺术家深谙此道:当同行用vr搞沉浸式画展时,他偏在宣纸中央留白,观者反而从虚无中照见本心。这“以空破满”的禅机,正是对抗认知过载的利器。
嘉兴烟雨楼的梁柱间,至今残留着项元汴的密码记号。这位明代最大藏家,每得名画便在卷角钤“密”字印,其子项德新破译方知:父亲以《千字文》编号暗记购价,防后人炫耀招祸。这种“信息加密”思维,启发了现代人的数字遗产管理——真正的风雅,从不是赤裸裸的展示。
《林泉高致》有云:“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 然董其昌之流,偏在“可行可望”间设下认知陷阱。当我们为某幅名画的细节惊叹时,可曾想过——那些耗费数小时寻找的隐藏符号,或许正是画者嗤笑的诱饵?
故曰:墨池深浅,不过人心投影。真正的藏家不在拥有多少名作,而在能否看破皮相直抵丹青魂魄。下次当你沉迷某件艺术品的玄妙时,不妨想想柳如是的那杯残茶——或许泼去浮华,方见本真。毕竟《金刚经》有偈:“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能破书画幻相者,方是真正的鉴宝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