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水的石头 作品
第3章 茶烟禅毒(第2页)
破雾三昧
临安茶博士苏舜元破局之法,暗合《道德经》“大道至简”:
1. 断香:命童子持素屏隔断茶席,效法蔡襄《茶录》“试茶当屏息”;
2. 禁色:改用邢窑素瓷盏,破除建盏纹路幻象;
3. 返真:取终南山雪水三沸,以《遵生八笺》记载的“盲试法”品鉴。
当岭南茶商的“紫烟茶”遇雪水竟析出黑絮时,苏舜元冷笑:“《茶解》有云:真茶者,遇净水则魂显”。原来那茶饼中混入的不仅是苦丁粉,还有岭南特产的乌桕树脂——遇山泉则化,逢雪水则凝。
禅茶背后的刀光
大相国寺茶寮中,住持圆觉法师的“慈悲茶”更藏惊天之秘:
第一泡用虎跑泉(示人以清)
第二泡换惠山泉(惑人以醇)
第三泡竟掺入天目山钨矿水(迷人以涩)
信众饮至第三盏时,喉间苦涩被解读为“众生皆苦”,纷纷解囊捐铸佛像。却不知法师早与矿监勾结,以茶汤酸碱度测试矿脉走向。这“一茶三味”的局,直到某日小沙弥误将茶具混用,方露出破绽——钨矿水染黑了银茶匙。
茶烟深处的清明
破解迷雾的密钥,藏在陆羽《茶经》开篇:“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真正的茶道大家,从不在器与技上纠缠:
湖州皎然禅师以柳枝煮茶,破尽万千机巧
范仲淹戍边时取雪水烹茶,竹筒为盏笑看风云
苏轼被贬海南,取椰壳作茶瓯,反得天地真味
正如越窑青瓷上的冰裂纹,看似残缺破碎,却映照出最本真的天光。当我们在茶烟中窥见人性迷雾时,不妨重温卢仝《七碗茶歌》:“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破闷之道,原在返璞归真。
精行俭德 清和澹静
——陆羽《茶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