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水的石头 作品
第2章 长亭絮(第2页)
北宋李公麟的《西园雅集图》里有个耐人寻味的细节:米芾与苏轼之间隔着整张画案,案上却摆着共用的一方砚台。这种"隔而不绝"的状态,正是关系降级的上乘境界。晏殊晚年编订《珠玉词》时,特意在范仲淹词作旁批注:"塞下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旁人以为在赞"衡阳雁去"的苍凉,唯有他自己知道,这是在回应庆历三年范公那封未拆的信——火漆印上烙着"塞雁衔书"的纹样,静静躺在书房最底层的樟木匣里。
元代倪瓒的"折带皴"笔法,为此种情境作出精妙注解:以侧锋擦出山石肌理,看似断裂处实有气韵相连。处理渐行渐远的关系,当如柳永《雨霖铃》中的"执手相看泪眼",不必强行续写后文,且留余韵在"晓风残月"。范仲淹最后一次收到晏殊的手札,是皇佑五年的立夏。素笺上抄着陶渊明《停云》诗,末句"愿言不获,抱恨如何"的墨迹尤其浅淡,仿佛被江南梅雨晕开了八分惆怅。
明末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品鉴屏风时说:"六曲为宜,十二曲则赘。"人际界限亦如是。当晏殊不再参与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当范公停止向旧友解释西北战报,他们之间便立起一道六曲屏风:既不碍望见身影轮廓,又足够掩去眉头深浅。这种默契的疏离,比之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的激烈,更似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劝君更尽一杯酒"——咽下的是未竟之言,升起的是阳关三叠的离歌。
清代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记述的"合欢树"故事,恰为此章作结:昔年与妻共植之树,在其逝世后,他每日仍去浇水,却不再修枝剪叶。任其疯长成荫,自成一方小世界。晏殊临终前,命人将范仲淹历年书信投入火盆,却在最后一刻抢回焦边的一页。那页信上画着庆州海棠的枯枝,旁注小字:"花开不待主,春来自有时。"灰烬在暮春的风里盘旋,恍若当年汴河长亭的柳絮,终于找到落地生根的缝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