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水的石头 作品
第9章 药王鼎中蛊生香(第2页)
《吕氏春秋》云"种麦得麦,种稷得稷",百年恩怨如药渣沉在鼎底,终在利益之争中翻沸。侬岩的复仇式研发,恰似《孙子兵法》"顺佯敌意"的极致演绎。利益反转的因果链,往往比现世纠葛深远得多。
四、鹤影残碑记往殇
洱海畔的药师碑林里,有座无字碑每逢阴雨便渗血珠。当年段侬二人决裂后在此死斗,侬岩的"千虫散"与段氏的"百花瘴"相融,竟化出解百毒的"回天膏"。然其配方随二人坠崖失传,唯碑侧老鹤腹中藏有半片药方。后世药商发现,以鹤涎润碑,可显蝌蚪状铭文:"三七开时阴阳战,药王鼎冷兄弟散。莫道本草无刀兵,人间何处不硝烟?"
《抱朴子》言"有始者必有卒,有存者必有亡",碑林血泪印证药道如兵道。段侬用性命炼就的"回天膏",恰似利益反转的终极解药——唯有同归于尽的觉悟,方能破解死局。此般悖论,正应了《阴符经》"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的玄机。
结语:
大理药市今犹传唱一曲《问鼎谣》:"药王鼎,鼎王药,九沸九凝生死药。兄弟血,血兄弟,一鼎能容几人心?"那些沉在洱海底的药渣,经年累月竟结成珊瑚状的"恩怨石",剖开可见层叠的虫蛊与花毒结晶。正如无名游方僧刻在崇圣寺塔基的谒语:"人间有疾曰相思,无药可医是疑痴。若将寸心比三七,三分温情七分刺。"药王鼎的余温早已散尽,唯留江湖夜雨,年年打湿采药人的蓑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