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招募流民,贵在持续(第2页)
行营副总管为正一品。
如此拟定的武职与营制,上下层级分明。
且以军袍颜色、军帽、军衔加以区分。
于战场上,所有低职武官与士兵一概听从高职武官的指挥。
军法、军训、征兵、后勤各司的官员一概为文官与文职人员。
辽东行营的将士,即便是个伙夫亦配有腰刀,也要接受战斗训练。
不能征战沙场者,便不可算作战兵。
每一个披挂武袍的人,不论是武将还是士兵,皆负有与敌浴血拼杀的使命,一个萝卜一个坑,大周军中将领豢养幕僚、携带仆役的情形,恰似贾代化带着焦大上战场之类。
这般事情,于辽东军中绝无可能发生。
前明的家丁制乃是极大之倒退,在辽东是决然不许出现的。
文官这边,县、州、府还有监军使、道使、学使,此等朝廷官制,暂且不提。
行营诸司的司官为正三品,等同于厢都指挥,低于节度副使与正使。
司官之下乃是东西副司官,而后是诸曹官,为五品或者从五品,专门掌管一事。
诸曹之下便是诸科,为六品至七品。
诸科之下便是吏员。
另有行分司,其级别较行营诸司低一等,分司司官等同于副司官,或者诸曹官,这需依据分司之地位与重要性而定。
此一体系,垂首且高效,地方州县负责与诸分司协同配合,再加上原有的行政体系。
诸如皇权不下乡,士绅与宗族同官府共治之局面,大体上再无存在的可能了。
“兄弟全都知晓,老大人尽可放心。”
“我自是放心的。”刘植笑道:“反正我听闻,吃亏之人也不会是我。”
…………
…………
王狗儿拭了拭额头的汗珠,笑道:“老大人,好歹也与我透些底儿,辽东这边打算如何安置前来的人,有何具体的方案,还有安置的流程,如今我手头上仅有招募与运输的流程。这地如何分,租佃的约定、正赋、杂税、力役,这些皆未曾提及……”
“你这阵子没白待。”刘植笑道:“好些个名词老夫都说得不利索,你倒是说得极为顺溜。”
王狗儿道:“不敢,多谢老大人夸奖。”
刘植道:“嗯,招募与运输流程你己得悉,如今老夫便将具体的安置与租佃流程告知于你。”
辽东现今的荒地,严格而论,皆为辽东公司所属。
也就是皆归贾瑞所有。
说来甚是简单,当时开荒是有一定规矩的。
大周开国之初,天下动荡不安,各地遭受创伤的程度亦各有不同。
江南多地惨遭屠城之灾,然总体而言,尚保持着相对的富庶,受破坏较小者当属闽浙之地。
云贵乃大周太祖发迹之所,较之前明之时发展得更胜一筹。
两湖乃双方拉锯交战之战场,几乎沦为一片废墟。
西川的境遇更为凄惨,被张献忠与东虏先后屠戮,十室九空亦不足以形容其惨状。
便是那己衰败的湖广,亦能聚集不少人口迁往西川。
此即为所谓的“湖广填西川”。
陕西、山西的损失亦颇为惨重。
河北相较河南略好些。
山东又较河北为佳。
整个华夏大地,除少数地方之外,大多皆是于废墟与尸骨之上重新崛起。
国初之时,为鼓励开荒耕种,官府供给种子、农具,且三年免征赋税,这才渐渐使人心安定下来。
再者,仿照前明太祖之法,设立军屯,官府给予土地、种子、农具、耕牛,与屯户对半分成。
此等田地便算作官田。
数十载间,百姓渐渐安居乐业。
自是无人再愿耕种官田,官田虽未明令废除,却也形同废弃。
原本辽东此地,朝廷意欲恢复官田之制。
然百姓闻说是去开垦官田,皆不甚乐意,主要是辛苦多年,田亩仍归官府所有,且还需交纳一半田亩收益,实是太不划算。
如此倒不如做他人佃农,有时能谈成西六分或者三七分,田主占小头者便不包揽杂税力役,田主与佃户对半分者,则需包揽赋税,这全凭田主的能力而定如何分配。
不像官田,几乎是既定不变的待遇。
于大周开国之初,官田尚有一定吸引力,适宜那些身无长物、战乱之后随时可能饿死的赤贫流民。
现今么,其吸引力近乎于无。
荒地在律法之中亦非无主之地,若要开垦,亦须向当地官府申请,划定地界,订立契约,而后给予数年免赋之期,手续还算简便易行。
毕竟田亩数量增多,于朝廷而言便意味着赋税来源的扩充,亦是一桩好事。
辽东公司于这一期间,申请了大量的荒地份额。
自然是要缴纳不少银子的,所幸相较贾瑞在辽东的诸多花费,这部分钱粮不过是九牛一毛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