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疯 作品

第59章 张艺谋

张艺谋:中国电影的执火者

2024 年的最后一天,张艺谋出现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跨年晚会现场。他身着黑色中式立领上衣,戴着黑框眼镜,花白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精神矍铄。面对主持人撒贝宁 “一年三部电影,是不是有点太拼了” 的提问,他微笑着回答:“我喜欢工作,愿意干活,一干活就高兴。”

张艺谋的一年,的确被工作填得满满当当。从年初的《第二十条》,到暑期的《群星闪耀时》,再到国庆档的《749 局》,三部风格迥异的电影接连上映,让观众看到了他作为导演的多元创造力。这一年,他还成为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中国艺术家代表,执导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中国文艺演出《从北京到巴黎》;担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龙年春晚总导演,为全球华人送上一场视听盛宴;出任北京舞蹈学院荣誉教授,为培养艺术人才贡献力量。

在张艺谋身上,似乎看不到岁月的倦怠。他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行者,在艺术的道路上永不停歇地探索着。从影四十余年来,他执导了近五十部电影,涵盖了文艺片、商业片、历史片、武侠片、现实题材片等多种类型,多次获得国内外电影大奖,三次提名奥斯卡金像奖,五次提名金球奖。他不仅在电影领域成就斐然,还涉足歌剧、芭蕾舞剧、实景演出、奥运会开幕式等多个领域,每一次跨界都能掀起新的艺术浪潮。

他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在他漫长而辉煌的艺术生涯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和思考?让我们走进张艺谋的世界,探寻这位艺术大师的创作密码。

家庭烙印:艺术与坚韧的传承

1950 年 4 月 2 日,张艺谋出生于陕西西安的一个显赫家庭。他的爷爷是清末秀才,后留学日本,回国后成为长安县的首任县长。父亲张秉钧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九期,曾在国民党军队中担任军需官,母亲则是一位医生。这样的家庭背景,在当时可谓是相当优越。

然而,命运的转折却在不经意间降临。新中国成立后,张艺谋的家庭被贴上了 “黑五类” 的标签,父亲的工作受到影响,家庭经济陷入困境。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张艺谋一家遭受了诸多歧视和磨难。上学时,张艺谋因为家庭出身问题,备受同学的排挤和欺负。他曾回忆说:“我在学校里抬不起头来,不敢参加任何活动,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这种自卑和压抑的情绪,深深地烙印在他的童年记忆中。

尽管家庭遭遇了困境,但父母对张艺谋的教育却从未放松。父亲张秉钧虽然在工作中遭遇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他喜欢绘画和书法,经常在家里挥毫泼墨。在父亲的影响下,张艺谋从小就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常常坐在父亲身边,看着父亲画画写字,心中充满了羡慕和向往。

母亲则教会了张艺谋坚韧和独立。在艰难的生活条件下,母亲独自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她的坚强和乐观感染着张艺谋。每当张艺谋遇到困难想要放弃时,母亲总是鼓励他要坚持下去。母亲的教诲,成为了张艺谋日后面对生活挑战时的精神支柱。

张艺谋的大哥张伟谋,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张伟谋热爱文学和音乐,他经常带着张艺谋阅读各种书籍,欣赏古典音乐。在大哥的引领下,张艺谋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他开始接触到国内外的优秀文化作品,这为他日后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家庭的艺术氛围和亲人的言传身教,让张艺谋在心底埋下了艺术的种子。尽管成长环境充满了艰辛和磨难,但他对艺术的热爱却从未熄灭。相反,这些挫折和困境成为了他前进的动力,促使他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初窥光影:摄影开启艺术之门

1968 年,张艺谋初中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下乡插队到陕西乾县阳洪公社好畤大队。在农村的日子里,劳动的艰辛超出了他的想象。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跟着农民们一起下地干活,割麦子、种玉米、挑粪…… 繁重的体力劳动让他疲惫不堪,但他从未有过怨言。在劳动之余,张艺谋开始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他发现,用手中的笔描绘出眼前的乡村美景,是一种让他忘却疲惫的好方法。于是,他开始自学绘画,每天晚上收工后,都会在昏暗的灯光下,对着简陋的画纸,描绘着乡村的日出日落、田野山川。

1971 年,张艺谋被招工到咸阳国棉八厂,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工人。在工厂里,他的绘画才能得到了发挥,被调到宣传科,负责绘制宣传栏和宣传画。这份工作虽然忙碌,但让张艺谋有了更多接触艺术的机会。他开始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摄影能够更真实、更迅速地记录下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为了购买一台相机,张艺谋省吃俭用。当时,一台普通的相机价格不菲,相当于他几个月的工资。他舍不得吃一顿好的,衣服也是缝缝补补,经过长时间的积攒,终于花了 180 多元,买了一台海鸥牌照相机。这台相机成为了他最珍贵的宝贝,他走到哪里都带着它,用它记录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为了提高自己的摄影水平,张艺谋阅读了大量的摄影书籍,研究各种摄影技巧。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四处寻找拍摄题材。华山,成为了他经常光顾的地方。华山的险峻和壮美,让他着迷。为了拍摄到理想的照片,他曾十几次徒步登上华山。华山的山路崎岖陡峭,有些地方甚至需要手脚并用才能攀爬。但张艺谋从未退缩,他背着沉重的相机和三脚架,一步一步地向着山顶攀登。在山顶等待日出的过程中,寒风凛冽,他却浑然不觉,眼睛紧紧地盯着东方的天空,等待着那一抹绚烂的曙光。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华山上,金色的光芒照亮了整个山峰,他迅速按下快门,捕捉下这美丽的瞬间。

张艺谋的摄影作品逐渐在工厂和当地小有名气。他的作品多次在工厂的宣传栏和当地的摄影比赛中展出,受到了大家的好评。1974 年,他的摄影作品《油田的早晨》在《中国摄影》杂志上发表,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鼓舞。这张照片展现了油田工人在晨曦中忙碌的身影,画面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此后,他的作品陆续在一些报刊杂志上发表,他也开始在摄影界崭露头角。

1978 年,北京电影学院恢复招生,这一消息如同一束光照进了张艺谋的生活。他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考试,凭借着扎实的摄影基础和独特的艺术见解,顺利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在北电的学习生涯,是张艺谋艺术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里,他系统地学习了摄影理论和技巧,接触到了国内外先进的电影理念和技术。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每天都泡在图书馆和教室里,研究各种电影作品和摄影流派。

在北电的校园里,张艺谋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同学,如陈凯歌、田壮壮、顾长卫等。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电影艺术,分享自己的创作想法和感悟。这些思想的碰撞,激发了张艺谋的创作灵感,也为他日后的电影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982 年,张艺谋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广西电影制片厂。在这里,他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部电影 ——《一个和八个》。这部电影由张军钊执导,张艺谋担任摄影师。在拍摄过程中,张艺谋大胆创新,采用了独特的构图和光影处理手法,为影片营造出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影片中,他运用大广角镜头,展现出西北大地的雄浑壮阔;通过逆光拍摄,突出人物的轮廓和质感。这种突破传统的摄影风格,让观众眼前一亮,也为中国电影的摄影艺术带来了新的变革。《一个和八个》的成功,让张艺谋在电影界声名鹊起,也为他日后的导演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他踏上了电影创作的征程,开始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转型导演:从《红高粱》到 “国师” 的崛起

在担任了《一个和八个》与《黄土地》的摄影师,并主演了《老井》之后,张艺谋积累了丰富的电影制作经验,也对电影创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1987 年,他迎来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 执导自己的第一部电影《红高粱》。

《红高粱》的剧本改编自莫言的同名小说,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山东高密,讲述了 “我爷爷” 余占鳌和 “我奶奶” 戴凤莲之间一段充满激情与野性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们在面对日本侵略者时的英勇抗争。张艺谋被小说中那种原始的生命力和强烈的情感所打动,决定将其搬上银幕。

为了拍摄出理想中的《红高粱》,张艺谋几乎投入了自己的全部精力。在选角方面,他独具慧眼,启用了当时还默默无闻的巩俐和姜文。巩俐的美丽与倔强,姜文的阳刚与霸气,完美地诠释了 “我奶奶” 和 “我爷爷” 这两个角色。在拍摄过程中,张艺谋对每一个镜头都精益求精。为了营造出电影中那片生机勃勃的高粱地,他亲自带领剧组人员在黄河边种植了几十亩高粱。拍摄时,正值盛夏,高粱地里闷热潮湿,蚊虫肆虐,但张艺谋和剧组人员毫不退缩,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