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疯 作品

第47章 余承东

深度解读余承东:从农村少年到科技行业猛将

在当今科技行业的璀璨星空中,余承东无疑是极为耀眼的一颗。他宛如一位勇猛无畏的开拓者,在华为的发展征程中披荆斩棘,从默默无闻到声名远扬,凭借着非凡的胆识与智慧,推动华为在通信、手机、汽车等多个领域实现一次次突破。他的经历宛如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奋斗史诗,激励着无数怀揣梦想的追梦者。

寒门走出的学霸

1969 年,余承东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那时的农村,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就像被贫困的阴影笼罩。余承东的父母皆是朴实的农民,靠着微薄的土地收成维持着家庭生计。小时候的余承东,经常喝着面糊糊艰难度日,甚至有一次生命垂危之际,父亲做出了一个艰难却伟大的决定,让母亲把弟弟的奶喂给他,这才挽救了他的生命。上学后,持续的饥饿如影随形,有一次他在课堂上直接饿晕过去,即便被救醒,几分钱一份的菜他都舍不得买。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农村孩子的手脚年年冻烂是常有的事,余承东也未能幸免。但令人钦佩的是,贫穷的生活并未磨灭他对知识的渴望,他如同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行者,把省下来的钱都用来买书。

在学习上,余承东仿佛自带超强 “学霸” 属性。高中就读于霍邱二中时,他在农忙时像普通农民一样劳作,只有农闲时才能抓紧时间复习。然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1988 年高考,他以全县理工科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西北工业大学自动控制系。大学毕业后,他又成功考入清华大学无线通信系攻读研究生。从农村的泥土地到顶尖学府的殿堂,余承东一步一个脚印,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华丽蜕变,为日后的辉煌奠定了坚实基础。

华为崛起的幕后英雄

1993 年,对余承东来说是人生的又一个关键转折点。当时的华为,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初期阶段,仅有 200 多人,却怀揣着远大的抱负。余承东毅然加入华为,成为了一名最底层的技术员。谁也未曾想到,这个看似平凡的选择,竟让他与华为的命运紧紧交织,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传奇篇章。

初入华为,余承东便全身心投入到第一代数字程控交换机的开发工作中,在这个过程中,他展现出了卓越的技术才能和坚韧不拔的毅力。1997 年,对华为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余承东和他的团队成功推出华为的主力 gsm 产品,这一成果宛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打破了华为在 gsm 专利方面为零的尴尬局面,正式宣告华为踏入国内市场。就如同在黑暗中摸索许久后终于找到了那扇通往光明的大门,华为由此踏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紧接着,1998 年,余承东和他的团队马不停蹄,参与到 3g 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中。这一过程犹如攀登一座高耸入云且布满荆棘的山峰,困难重重。但他们凭借着深厚的技术积累和不懈的努力,成为标准制定组织的重要成员和主要贡献者之一,帮助华为在 3g 专利领域占据了 5% 以上的份额。这一成就不仅让华为的产品开始大规模突破主流市场,更是在国际舞台上为华为打开了全新的局面。到 2006 年,华为凭借着在无线通信领域的出色表现,取得了 50 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市场份额跃居全球第三,在通信行业站稳了脚跟。

然而,余承东并没有满足于眼前的成绩,他的目光始终望向远方。当时,华为的下一个目标是超越行业巨头爱立信。余承东对技术有着一种近乎狂热的执着,他脑海中萌生出一个大胆而极具创新性的想法:研发第四代基站。他计划采用与爱立信完全不同的架构,将 gsm、umt、sLt 等多种技术集成在一块板上。这个想法在当时犹如石破天惊,因为它不仅技术难度极高,而且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但余承东没有丝毫退缩,他带领团队全力以赴投入研发。终于,在 2008 年,他们成功研发出第四代基站。这款基站具有极大的优势,当时爱立信的基站需要插 12 块板,而华为的只需插 3 块。这一技术突破如同一场革命,彻底奠定了华为在无线通信领域的优势地位,让华为在与爱立信等竞争对手的较量中占据了上风。

2012 年,由余承东于 1997 年组建小组进行开发、1998 年被批准预研立项的 wCdmA 产品荣获华为最佳 pdt(product development team,产品开发团队)。该产品就像一台强劲的 “印钞机”,一年为华为贡献数十亿美元利润,成为当时华为最赚钱的产品。回顾这段历程,余承东在华为无线通信业务的发展中,宛如一位指挥若定的将军,带领团队一次次突破技术瓶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华为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

手机业务的变革先锋

2010 年下半年,余承东的职业生涯迎来了又一次重大转变,他从无线产品线调至终端业务。当时的华为手机,在全球手机市场中排名第十左右,犹如一颗黯淡的星星,几乎没有什么品牌影响力。面对这样一个看似 “烫手的山芋”,余承东却看到了无限的潜力。他一上任,便如同一位锐意改革的领导者,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

余承东深知,要想让华为手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实现三个关键转变:从传统 B2B 业务模式转向 B2C 模式,从 oBm 白牌转向华为自身品牌,从低端产品扩展到中高端领域。这三个转变就如同三座难以逾越的大山,横亘在华为手机发展的道路上。但余承东没有丝毫畏惧,他以坚定的决心和非凡的勇气,带领团队踏上了艰难的转型之路。

2012 年,余承东做出了一个大胆到让所有人都为之震惊的决定:舍弃给运营商做贴牌手机的业务,全力坚持打造华为的自主品牌。在当时,贴牌业务虽然能带来一定的稳定收入,但却严重限制了华为手机品牌的发展。这一决定就像是一场豪赌,一旦失败,华为手机业务可能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然而,余承东坚信自己的判断,他毅然决然地按下了转型的 “加速键”。

转型的道路充满了艰辛与坎坷。在初期,华为手机的出货量大幅下滑,营收也随之受到严重影响。2012 年,华为手机全球销量仅有 2900 万,与之前相比出现了大幅度滑坡。同时,余承东推出的几款中高端智能机,如 p1、d1、w1 等,市场表现极差,几乎无人问津。这一系列挫折让华为内部出现了不少反对的声音,甚至有人发起了 “倒余运动”,要求余承东下课。但余承东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和质疑打倒,他凭借着顽强的斗志和对目标的执着追求,在任正非的坚定支持下,继续推进改革。

“不支持余承东的工作就是不支持我”,任正非的这句话如同给余承东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让他更加坚定了改革的决心。此后,余承东的风格变得更加果敢和大胆。他公开表示:“华为要在三年内超越苹果,五年内超越三星,把华为的手机做成世界第一。” 这句话一经传出,立刻在行业内引起了轩然大波,余承东也因此获得了 “余大嘴” 的外号。但在余承东心中,他坚信自己所说的并非只是空谈,而是有着坚定的信念和为之努力奋斗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