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拒绝!对朱棣最后的失望(第2页)
这些,他暂时都记下了。
朱棣想要以皇位来诱惑他?
那可真是小看他了啊,他不是那种为了那个位置,就失了智的人。
而且当初对他的忽悠和画饼,实在太多了,如今朱棣哪怕做出这个决定,从各方面看起来都是真的,但朱高煦还是有些不信呢。
在这方面,朱棣是真没有什么信誉可言。
他更是不信,朱棣真的舍得放下那个位置。
当初靖难之时,朱棣可是历经生死才得到的,就这么甘心让出来?
这事别说是朱棣,哪怕是放在他前世,任何一个人坐上那个位置,谁会想着主动退下来?
尤其是如今大明面对大汉也不是没有一战之力。
虽然都在说着大汉比大明强,但朱高煦深知,在那些刚兑换的工业技术没有成型之前,大汉确实领先大明,但领先得有限。
尤其是如今,虽然疆域扩张了,但那些疆域,在这个时候,也是在拖累大汉。
他需要在那里部署大量大军,需要往那里不断投入钱粮,投入人力去稳定地方,然后发展地方。
看似他的大汉强大了,但其实在目前,大汉的实力反而在缩小,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这些问题,他不信朱棣和姚广孝这样的人会看不到、想不到。
如果这些问题都能够看见与想到,那么朱棣这样做的目的,就真的让人深思了啊。
让他回去,哪怕带着大军回去,但只要在大明了,他总有疏忽的时候,万一朱棣在那个时候将他拿下,这事,又该怎么破?
朱高煦还不想让自己陷于险地之中,他更不想就这样回去。
就像他说的,要么不回去,要么打回去。
到了他这个地位,就没有平安无事回去的。
姚广孝下去后,看着王宫,无奈叹了一口气。
其实他对这个情况,已经有了预料,当初朱棣虽然是那样对他说的,但他也在想,朱棣会不会是让朱高煦回去后想办法动手。
这一点,他看不透朱棣。
饶是他自以为自己对朱棣很是了解,他都猜不透,也看不透。
姚广孝看着自己身旁的王宫护卫,更加的无奈。
本来他还想好好看一看大汉,如今却是没有机会了,朱高煦这是直接将他驱逐出大汉了,还让人全程跟着他,让他返回。
但即便是这样,姚广孝也想要走走看看,走回去的这条路,不也可以看?
姚广孝拒绝了马车,而是徒步开始走了起来。
王宫内,朱高煦已经叫来李定荣。
“王爷,您不应该回去,皇帝肯定没安好心,若是王爷您回到大明,一旦进入京城,就真的万事皆休了。”
李定荣此刻无比的庆幸,庆幸朱高煦并没有被冲昏头脑,庆幸朱高煦没有回去。
李定荣无比的后怕,要是朱高煦真的回去了,他都不敢想象后果得有多大。
到时他哪怕冒着被朱高煦杀的风险,都得劝朱高煦别去,除非带着大军直接杀回去。
不先将敌人清理就回去,那是在找死。
同时李定荣心中对朱棣也是恨得牙痒痒的,堂堂皇帝,连这个损招都想得出来。
要知道朱高煦可是朱棣亲儿子啊,而且大汉在外面扬汉人之威,又不断开疆扩土,如今大明疆域之大,超越历朝历代,都是朱高煦打出来的。
是的,如今大明与大汉的疆域加在一起,实际控制疆域都已经超过了前面的元朝。
朱高煦做出这么大的贡献,结果朱棣还用这种下三滥的招数来对付朱高煦,李定荣心头怎么能不恨。
要是换成以前在大明时期的那个朱高煦,李定荣敢说,百分百中计了。
李定荣心中虽然极为愤愤不平,但并没有说出口。
说到底,朱棣是朱高煦的亲爹,是大明的皇帝,他们都是大明的臣子,那些话,他不能说出口。
朱高煦看着大惊失色,有些惊魂未定,又一脸庆幸的李定荣,失笑片刻,随即收起笑容。
“定荣,你这个定力不行啊,还得练练。
跟你说这些,是让你来参详参详,你好好想想,这事有没有可能是真的?”
朱高煦现在自己是真的分不清朱棣到底是真是假,但他又想知道。
如果这是假的,那他对朱棣的最后一丝好感,也没有了。
以往朱棣或许只想占他便宜,但这次,是直接奔着他所有的一切来的。
尽管他依旧不会有性命危险,但他的大汉,可就彻底没了。
而且等到朱瞻基上位,一想到自己要被朱瞻基那样弄死,朱高煦是怎么也平静不下来。
李定荣闻言,随即也是调整好心绪,不断开始沉思起来。
良久,李定荣缓缓开口。
“王爷,这件事,臣实在不相信是真的。
皇上是什么样的人,王爷您也清楚才是,皇上真的会舍得放弃那个位置吗?
而且还不愿意放下兵权,这明显有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要处理太子、太孙,以及东宫的官吏,从朝堂到地方,那得有多少人?
皇上想要亲自处理,根本不现实,那时太子与太孙恐怕也不会束手就擒。
还有一点,赵王如今可是在外面建立了大赵国。
皇上这里只要有动作,赵王那里必然不惜一切也会造反,因为太子与太孙皇上都能下得去手,更何况赵王?
除此之外,还有各地藩王,他们又会怎么想?
而如今大汉与大明之间的实力差距,其实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大明和大汉真的打起来,大汉即便能赢,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这些事情,以皇上以及少师,还有其他人之智,臣不信他们想不到。”
朱高煦静静的听着,并没有出声,只有沉默。
其实这些,他自己已经想到了,正是因为想到这些,他才那样拒绝姚广孝。
只是他心中还是有些不愿相信,才会叫来李定荣。
如今,朱高煦彻底信了。
心中对朱棣的那最后一丝好感,也基本没有了。
也是他最后一次对朱棣的失望。
因为以后,没有了任何期待,就不会有任何失望,他已经彻底看清了。
如今,他不过是因为原身的这个身份,不能去做那些事罢了。
在大明,他已经彻底没有了任何希望与想法,只有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