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银子不过官手则不掉皮肉呀
朱元璋抬起头,眼睛看的是不远处的万顷良田,脑子里却在翻江倒海。*齐,盛^晓?说′王* -首?发-
李明口中的“国企”与他熟知的皇商,乍听之下都是朝廷参与的买卖,可细究起来,内里的门道竟有天壤之别。
皇商是什么?
是沈万三那样,靠着皇家背景垄断盐铁,赚得盆满钵满后,银子全进了自家地窖,至多给朝廷塞点甜头打点关系。
当年沈万三想犒赏三军,被他一怒之下抄了家,可根子上,那些皇商心里装的始终是自家算盘。
而李明说的国企呢?三成股本里,皇族、朝廷、商人各掏一份,可利润却只拿一成,剩下八成竟要拿去养匠人、修路桥、办义学?
这种事在以往听起来肯定是天方夜谭,要是谁出这种主意,估计咱老朱都得上去先给他一巴掌,让他清醒清醒!
让咱老朱出钱,还不让咱老朱拿钱,这天底下有这样的道理吗?
可偏偏这话从李明的嘴里说出来,朱元璋不仅仅觉得不是在忽悠他,更觉得李明这是在帮他!
“控制行业,不贪利润……”
朱元璋低声念叨,手指轻轻的抚过那些刚刚耕耘过的土地,低声自语:
“这小子脑子里装的啥?放着白花花的银子不要,偏要去修桥铺路?可是这话听起来……好像还挺对!”
他想起去年浙江闹灾,户部拨下去的赈灾款被层层克扣,到百姓手里只剩麸糠。
若真按李明说的,把国企利润的五成直接砸在地方建设上,那些被倭寇烧了渔船的渔民,还会用三斗谷子换一斤私盐吗?
可转念又想,如此一来,朝廷岂不是少了一大笔进项?以后练兵、修宫殿,钱从哪来?
朱元璋的眉头紧紧皱起
“哎我说,张老爷您别抠搜了!”
李明见他眉头拧成疙瘩,忍不住又伸出手:
“您又不是咱大明朝的皇帝,让皇族出这个钱,您跟着这么担心干什么?”
朱元璋老脸一红:
“咱当然不是大明朝的皇帝,可问题是皇帝,那也是咱的自家人,咱总得帮自家人看着点儿吧?再说了,这种主意咱肯定以后也是要写成条子交上去的,万一到了陛下那边,他老人家不满意,一个怪罪下来,你我都是吃不了兜着走啊!”
李明撇了撇嘴:
“那要不咱先算笔账?您说沿海豪族每年走私赚几百万两,这些钱现在全进了他们腰包,还勾结倭寇害百姓。·狐*恋*闻·穴′ -追`嶵.鑫?章-节!要是咱把走私禁了,开海设市舶司,再把军工国企办起来,光是随便弄点丝绸茶叶卖给藩国,每年能赚多少?更别说海上贸易的抽成了!”
朱元璋瞪了他一眼:
“你先别跟咱打这个岔子,咱能不知道海上的贸易赚钱吗?光是看那些走私的王八蛋到底多富裕就能够知道!咱现在担心的是这个吗?当然不是,咱现在担心的是陛下他老人家不愿意答应啊!咱问你,要是你坐龙椅,真舍得把八成利润撒出去?”
李明咧嘴一笑,蹲下来扒拉着地里的蚯蚓洞,阳光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
“张老爷,您说,当皇帝图个啥?不就图个江山稳固、百姓念叨个好吗?要是满朝文武都盯着国库捞钱,百姓饿得啃树皮,这龙椅,谁能坐得稳吗?就算他朱元璋是天纵奇才恐怕也坐不住吧?”
朱元璋哼哼一声,没有说话。
李明继续说道:
“而国企赚的是命脉钱,这东西事关国家命脉,比如军工、盐铁、漕运这些,必须捏在朝廷手里,但钱不能只往宫里搬。您想啊,匠人拿了赏钱,就会琢磨更好的火器;百姓走了新桥、读了义学,就知道这是朝廷的好,到时候倭寇来了,百姓肯跟着军队拼命,商人也乐意往国库里投钱,这叫啥?这叫钱散人聚!”
“钱散人聚……”
朱元璋喃喃重复,忽然想起刚进李家庄时,看见佃户们扛着锄头哼着歌,钱袋叮当作响。.优?品.晓+税.枉? _庚·薪·罪′哙¨
李明这小子收租子收得少,却把庄子弄得蒸蒸日上,佃户们个个跟他一条心。
反观那些沿海豪族,赚得脑满肠肥,却把百姓当做仇寇,甚至想尽办法也要逼这些百姓们上他们的贼船。
这难道就是“贪小利失大义”?
眼看面前这位“张老爷”的眼神逐渐变得明亮了起来,李明又趁热打铁道:
“而且您不要觉得这种国企看上去挣钱挣的多,落不到他们皇家的手里,实际上国企挣的多,国企受到的制约也很大,不然的话办这些国企和单纯的当那些皇商就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