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文武百官们,此乃红薯,乃天赐之物!(第2页)
陛下发疯可不是闹着玩的!
当年胡惟庸那个该死的畜生叛乱可是直接把陛下给气的宰了不少人呢!
眼下的陈一清生怕陛下再来一个情绪错乱,自己连带着九族的脑袋全都搬家了!
“行了,”朱元璋忽然开口,声音不大却压过了殿内的窃窃私语,“陈爱卿,你先退下。诸位,且听朕说一桩事。”
他抬手示意内侍,两名小太监立刻抬着竹筐上前,筐中堆着紫皮白肉的红薯,还沾着新鲜的泥土。
“这是何物?”
站在前排的魏国公徐达皱起浓眉,他戎马半生,却从未见过这般模样的作物。
朱元璋这一次倒是没有在丹陛上坐着,反而是慢慢走了下来。
他亲自从筐中拿起一个红薯,在掌心掂量着:
“诸位,此乃‘红薯’,来自万里之外的番邦,是一位奇人献与朝廷的。”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满殿惊疑的面孔:
“你们且猜猜,这东西亩产多少?”
殿内一片寂静,唯有李善长捻须沉吟:
“看这薯块肥厚,或许……亩产七百斤?”
李善长其实已经很给朱元璋面子了。
此时大明朝各地虽然田产数量不一,但是规律还是能够总结出来的,丰年的时候粮田一亩地能够种出来五六百斤稻米已经算是极限了。
能够达到亩产七百斤基本已经算得上是祥瑞了。
所以,咱老李这一招,是拍马屁的同时又没有拍马屁!朝堂上的那些后生仔,学着吧……
“李大人未免太小看这红薯了。”
朱元璋哈哈大笑,将红薯递给内侍展示:
“告诉诸位,此薯无需良田,沙土黏土皆可种植,三个月便能收成,且亩产……足有四千斤!”
“嘶——”
倒抽冷气的声音此起彼伏。
李善长顿时傻眼了:
“多少?四千斤?”
宋濂忍不住出列,花白的胡须都因激动而颤抖:
“陛下,此言当真?四千斤?寻常稻田亩产不过四五百斤,若真有如此产量,岂不是……岂不是……”
“宋爱卿想问什么,尽管问。”
朱元璋笑意更深,仿佛在欣赏一场早已预料的好戏。
宋濂眨巴了一下眼睛:
“那这红薯,岂不是天降神物于我大明?”
“哈哈哈!”
这个马屁倒是拍的朱元璋很受用,他哈哈一笑随意的摆了摆手:
“老天爷保佑不保佑咱们大明不知道,但最起码,他老人家没亏待咱们!这宝贝”
“那敢问陛下,”宋濂定了定神,“这红薯口感如何?可作主食?”
“口感甜软,可蒸可煮。”
朱元璋回忆起昨日田垄间的滋味:
“虽不可完全替代麦面稻米,但若在灾年充饥,足可让百姓免于啃食树皮。”
“那……”宋濂追问,“其种植之法是否繁复?需不需要精耕细作?”
“恰恰相反!”
朱元璋走到丹陛边缘,语气带着几分炫耀:
“此薯耐旱耐涝,插藤即可成活,无需太多照料,在这里朕可以明明白白的告诉大家,有了此物,从此我大明将再也不会有任何饥荒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