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龙凤榜
贞观二年夏天。
长安人民镇府颁布公文。
最后一界开科取士,正式落定时间。
不只是文状元,还有武状元。
不限性别。
今年秋闱定,来年二月春闱。
四月殿试。
从此之后,科举制度取消,换为国考审核制度。
消息一出,天下震动。
无数青年才女趋之若鹜,奔赴贡院报名。
科考人数之多,考生地域之广。
达到了前所未见的局面。
更有人称为——千年龙凤榜。
最后一届科举啊。
这要是能夺得状元,那岂不是名垂千古。
他们读书除了利,就只剩下名。
如此机会,千年难得。
于是乎,大汉各州俊杰,如过江之鲫一般。
此次科举,由贾三为主考官。
为了杜绝舞弊。
陆沉舟直接派出了重装合成旅押解考卷。
保证科举的公平公正,更是颁布了一系列的防患惩罚。
一旦查清,株连三族。
东都血案,历历在目。
各大世家只能收起小算盘,让族中子弟谨慎备考之余。
千叮咛万嘱咐,切莫在外面惹了祸端。
长安城南,醉仙楼内。
说书人张铁嘴一拍醒木,满堂寂静。
“列位看官。”
“今日老朽要说的是,本届科举的故事。”
张铁嘴绘声绘色地讲述起来。
“这柳明诚三岁能诵《世语》,五岁通晓《春秋》。”
“七岁时与江南大儒论辩,竟说得那老儒生汗如雨下。”
“更奇的是,他十三岁那年......”
角落里,一个头戴斗笠的中年男子默默饮酒。
听到精彩处也不禁微微点头。
他身旁的小厮低声道:“老爷,这说书人讲得可对?”
男子轻笑道:“三分真,七分假。”
他顿了顿:“不过柳明诚确实是个奇才。”
说书老者讲完柳明诚,话锋一转。
“再说那独孤傲。”
“北地独孤家世代将门,祖上曾出过三位大将军。”
“这独孤傲自幼习武,据说剑法已臻化境.....”
“那他为何来考科举?”台下有人高声问道。
张铁嘴神秘一笑:“问得好。”
“老叟看客官不是汉人,不知今年的科考乃是文武两届。”
“当年幽州赵氏,洛阳长孙氏联盟。”
“在河北都护府,建立燕王政权,这孤独一族就是先锋军。”
“兵败之后,独孤信就投靠了大汉。”
“河北道节度使韩成功,偶遇独孤傲论剑谈兵。”
“亲口对他说,你若入朝,必为股肱之臣.....”
这番话说得众人啧啧称奇。
那斗笠男子却冷哼一声:“胡说八道。”
他不是别人,正是河北道节度使,韩成功。
张铁嘴又一连说了几位,声名鹊起的才子才女。
听到他们的籍贯之后。
堂下的众人不禁议论纷纷。
“这么说,今年的科举还是氏族的名额最多啊!”
“那你还想怎么办。”
“江南赋税占全国三分之一,投入之高。”
“我等寒门如何能打破这层桎梏!”
“那苏州吴家族,五代八进士。”
“前朝连中三元十五人,均是来自江苏。”
“你们就知足吧,如今总统开最后一届科举,目的是什么?”
“那就是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只要在过二十年,洛阳纸贵的场面,都是过眼云烟。”
“难道这届科举就没有寒门子弟吗?”
“有的,兄台,有的。”
“那陇右道李卿,可真是寒门出贵子的典范啊。”
最后说到这个名字时,那人的语气多了几分感慨。
“陇西李家原本是当地望族,后因战乱家道中落。”
“李卿幼时家贫,无钱买灯油,便捉萤火虫照明读书.....”
这故事引得不少听众唏嘘不已。
一个商人模样的胖子拍案道。
“这才是真才实学!比那些靠着祖宗余荫的强多了!”
他这话明显是针对世家子弟,立刻引来几个锦衣公子的怒目而视。
眼看争执将起,说书老者连忙岔开话题。
“诸位可知为何本届被称为,千年龙凤榜?”
众人果然被吸引,纷纷摇头。
张铁嘴压低声音:“传闻钦天监正夜观天象。”
“见文曲星与将星同耀,预示本届科举将出文武双全之才.....”
“今年秋闱放榜之日,各州俊杰榜上有名者,仅有八千。”
“来年春闱,中选人朝廷定在了三百。”
“我大汉各州数万才俊,只有三百人脱颖而出。”
“且,只有三人杀出重围。”
“况且此次科举,陆将军下令女子亦可参加。”
“莫说百年,千年都罕见。”
堂下一位老妇不由得唏嘘道。
“这要是出了一位女状元....”
马上有人接茬:“那可真就是名垂青史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那南京许善,号称江南道第一才女。”
各地茶馆内都是如此情况。
对于当下科举,那是自带流量的火爆话题。
与此同时。
将军府内,张灯结彩,宾客云集。
府内仆役穿梭如织,将最后一批红灯笼挂上回廊。
厨房飘出蒸糕的甜香与炖肉的淳厚气息。
十余名厨子从三更起便开始准备这顿寿宴。
陆沉舟立于后园练武场。
一柄大刀在他手中如臂使指。
虽已四十高龄,但挥刀时肩背肌肉仍如铁块般隆起。
刀锋破空之声惊得枝头麻雀四散。
最后一式“龙归大海”收势。
额上沁出细密汗珠,却不见丝毫喘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