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南下擒龙(第2页)

一部分百姓在饥荒和苛政的压力下。

为了生存,只能铤而走险,揭竿起义。

白行简也实施了一系列的赈灾政策。

尽可能的减轻灾害的损失。

先是实物救治,粮食、布帛、食盐......

以解灾民燃眉之急。

其次赈贷,有条件将耕牛、种子、农具、田地帮助灾民恢复生产。

等灾年过后收回本金。

但这些仅仅适用那些条件好的,灾情不太严重的灾民。

蠲免赋税徭役。

十分损四以上免租,损六以上免调,损七以上全免。

随后朝廷节源开支。

白行简亲自带头减膳,节约用度。

虽然不是直接赈灾,但却是为了赈济服务。

最后便是不得不答应了陆沉舟的移民就粟。

长安城的人口,也因此来到百万大关。

很难想象灾荒十四年。

竟然还能有这么多百姓活了下来。

陆沉舟不得不服。

人。

真是一种适应性极强的生物。

怪不得能成为地球霸主。

王云裳告诉他,她曾在宫廷中看过先帝记录的《通典》。

中平元年初,统一过一次人口。

当即的结果是户。

如果按照每户四人来算。

大概在一千两百三十万的人口。

毕竟是个庞大工程。

而且存在大量未纳入户籍的流民、逃户。

依附于豪强的隐户、僧尼、不入户籍的奴婢、士兵及其家属等....

加上岭南、西南、西北少数民族人口。

陆沉舟猜测,实际人口可能会在一千八百万或者两千万左右。

长安城百万人口,全部由王云裳亲自划分。

真不愧是贤内助。

事事面面俱到,处理得有条不紊。

王云裳将灾民分为两批,一批内城,一批外城。

由户部和明镜司联手。

整理灾民户籍,调查个人信息,以此划分。

进入内城的百姓,一部分并入官僚机构。

执行杂务,如书吏、衙役、捕快等。

一部分并入商业与服务业。

东西两市,拥有固定商铺的商贾。

如丝绸、珠宝、药材、茶叶、香料、陶瓷、书籍、酒肆、饭馆等。

车坊租赁马车的马夫、搬运工脚夫、城内及漕运船夫。

或是从事娱乐业者,如歌舞伎、乐师、说书人、杂技艺人。

还有一些有技术的女性。

一部分并入手工业。

这都是官营工匠,负责工程建筑的将作监。

下属的庞大作坊中工作的各类匠人。

如金银器匠、玉器匠、织锦匠、铁匠、木匠、漆匠、画工等。

他们身份特殊,有“匠籍”世代相传,为官府服役。

在长安坊市内,自家开设作坊的独立手工业。

纺织、木器这类较少,更多是食品加工。

磨坊工、榨油工、酿酒工、制酱醋工、糕点工等。

除此之外,就是个人的服务行业。

理发、修面、修脚、澡堂、算命先生、媒婆。

或者向长安人民银行贷款,做一个流动小商贩。

外城的百姓没有一技之长,也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粮农和菜农。

这是最主要的职业,也是最重要的产粮区。

其次就是畜牧业与养殖业。

水果、桑麻、花卉、油料、茶叶,供应长安市场。

另一部就是在各行各业打短工、做杂活的人。

挑水夫、挑粪工、清洁工....

长安周边地区,是支撑这座超级都市运转的后勤基地。

百姓的职业与长安城内互补性极强。

陆沉舟觉得这辈子做过最正确的决定。

就是把她掳回来。

换做是他,想破脑袋都想不到。

应该如何处置这些灾民。

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一股脑全部拉出去修建铁路。

毕竟他是一个现代人。

对于古代的谋生的手段了解甚少。

各行各业也不如王云裳懂得多。

其麾下的武将全是一群大老粗,尽管这几年学会了认字。

真让他们处理政务,堪比张飞绣花。

对此,王云裳也乐在其中。

她看到了一个无比繁荣昌盛的都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正在冉冉升起。

宣德二年。

天气终于走上正轨。

春雷炸响,万物生机。

各地百废待兴。

各路诸侯纷纷军民屯田,筹备粮草,枕戈待旦。

投靠陆沉舟的凉州节度使安文定三人。

先是击败吐谷浑,后收复项党。

关陇的世界拼图,又增加了一块。

通往草原的铁路也正式完工。

好事全部落到一天了。

自从宋符逃到琉球以后。

整个草原的运转机构已经被他控制。

其幽灵小队已经升级成了重装合成旅。

放眼整个大明。

他的地盘、军事、经济、生产,都已经到达顶峰。

宣德二年,农历三月初三。

陆沉舟广发檄文。

任命陈服为行军总管,率兵十万进攻渤海。

李四郎率领五万水军协助。

进攻新罗和高句丽,断其后路。

韩成功领军十万大军,进攻河北道。

意图将整个北方收入囊中。

刘五为主将协同陈大山、赵云的重装合成旅。

合军五万,南下东都,陈兵潼关。

十四岁的陆迟,十三岁的陆准随军,成为一名小卒。

为此,白凤仪跟陆沉舟第一次发生了争执。

次日,庆阳日报上详细地写明了这件事情。

陆沉舟说:我儿子的命是命,别人的儿子就活该成了草芥吗?

再一次笼络了大批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