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玄虚(二合一)(第2页)
陈然也适时拱手,语气诚挚:“恭喜张真人,恭喜宋大侠。晚辈也略备薄礼。”
张三丰含笑点头,对俞莲舟示意:“莲舟,替为师与远桥谢过二位前辈与陈小友厚意。”俞莲舟恭敬上前,将礼物小心收好。
“两位新收的小徒,不知是何等俊才,竟能入得张真人法眼?”穆人清颇感兴趣地问道,他向来爱才,对能让张三丰破例收徒的少年自然好奇。空性神僧虽未言语,平和的目光中也带着询问之意。
只有陈然,心中了然,只静静的喝着茶。
张三丰闻言,笑了笑,就说起了他收徒经过。
“机缘巧合,得遇两块璞玉。其一俞岱岩,山下猎户遗孤,心性质朴坚韧,于风雪中自发清理山道,不避严寒,筋骨强健,正是习练我武当纯阳功法的良才。其二张松溪,出身潦倒书吏之家,心思机敏,口齿伶俐,曾于市井间以智退泼皮,胆识不凡,其智近乎道,贫道观其心性才智皆与武当有缘,便一并收归门墙,借远桥之喜,为山门添些生气。”
穆人清眼中精光一闪,抚掌赞道:“好!一者厚重如山,一者灵动似水,张真人慧眼识珠,刚柔并济,暗合道家阴阳相生之道!”
空性神僧亦颔首微笑:“阿弥陀佛,心性为本,不拘一格,善哉。此二子前程可期。”
陈然嘴角微扬,了然于心,举杯致意:“恭喜张真人得此佳徒。”
张三丰欣然道:“待吉时行过拜师礼,便让他们来见过诸位。”
殿内暖意融融,关于两位新徒的话题就此揭过,随后张三丰就让俞莲舟带着三位去往了客房,并在他们离开时,又对陈然嘱咐了一句,让他休整片刻就到紫霄宫后山找他。
于是在俞莲舟引领下,陈然来到偏殿一清幽雅致的客房中稍作休整。
窗外风雪未歇,呼啸声透过厚厚的窗纸传来,低沉而绵长,反衬得室内更显静谧。
陈然盘膝调息片刻,将一路跋涉的风寒与消耗的真气缓缓平复。心念微动,想起张三丰临别时的嘱咐,便不再耽搁,起身推门而出。
来到外面,寒风裹挟着雪沫扑面而来,陈然微微眯眼,辨明方向,身形一晃,便如一道融入风雪的影子,向着后山掠去。
脚下的积雪虽厚,却只在他足尖点过时留下浅浅的印痕,转瞬又被新雪覆盖。
武当山陈然来过多次,对这里早已轻车熟路,很快他就来到了后山。
一株苍劲的古松下,张三丰负手而立,手上拿着一把古朴长刀。
没了外人,陈然直呼“张道长”,他走到张三丰身侧。
张三丰的目光落在陈然身上,带着几分嘉许:“我观你气机流转,圆融如意,较之上次相见,根基又厚实了几分。看来这段时日,你未曾懈怠。”
陈然大笑一声,就说:“我说过的,‘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张道长可愿像和怜星切磋那样,与我切磋一二?”
陈然对太极功法从未死心。
张三丰只轻轻笑了笑,他将长刀拔出刀鞘。
“玄虚刀法,重意不重形,重势不重力。虚非无力,乃引而不发,蓄势待变;实非刚猛,乃凝神聚意,一击破妄。心如明镜,映照万物之机;身似流水,随势而动,无孔不入。”
张三丰拔刀,刀势缓慢凝重,却仿佛牵引了整个风雪天地,无形的压力锁定了陈然。
“虚非无力,乃引而不发,蓄势待变。”张三丰道。
陈然感受到窒息般的压力,主动出剑,快如闪电,直刺刀势核心!
刀锋却如流水般轻轻一引,贴着他的剑脊滑过。“实非刚猛,乃凝神聚意,一击破妄。”
张三丰话音未落,只见他手腕轻轻一抖,那柄古朴长刀仿佛活了过来,刀尖极其缓慢地在空中划过一道几不可察的弧线。
没有劲风,没有啸音,但陈然却感觉周遭呼啸的风雪似乎被一股无形的力量轻轻拨动了一下轨迹,几片原本要落在他肩头的雪花,竟诡异地绕开了他,飘向别处。而陈然手中的剑也被挑落在地。
陈然眼神发亮。他明白了:这刀法不在于快猛,而在于对“势”的掌控和“虚实”的瞬间转换。他不再急躁,捡起地上的剑,就凝神感知张三丰那引而不发的刀意,如同沉静的水,寻找渗透的契机。
张三丰用心教导,陈然用心学习,很快陈然就入了门,只见他以剑作刀,在雪地里模仿着张三丰刚才的一招一式。
“陈居士,莫要忘了,此刀法重意不重形。”张三丰的声音在风雪中依旧清晰,带着一丝温和的提醒,“过犹不及,刻意为之,反倒失了那份‘玄虚’真谛。”
陈然闻声,动作微微一滞。
方才张三丰演示时,那刀势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引动风雪之势,浑然天成。而自己模仿的,只是皮毛的框架,有形而无神,徒具其表,缺乏那种引而不发、蓄势待变的灵动与压迫感。
“勿要急切,需知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在初八之前,每日晚上戌时,我都会在后山。”
陈然静下心来,又在张三丰的指点下练了一会儿,待到了晚上,张三丰才叫着陈然回去用膳。
简单用过膳,陈然就回房休息。
后面几日,陈然每天都在后山练习玄虚刀法,遇到不明的地方,则会留在晚上请教张三丰。
浑然一个武痴模样,张三丰他们是习惯了,也就新入门的俞岱岩和张松溪偶尔看见,会惊疑,后来在门派的其他师兄们的解释下,他俩才了解到一些情况。
而了解过后,他俩再看向陈然的目光里,就只有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