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怀柔公主(第2页)
初夏,北京城浸润在蓬勃的生机里。槐树枝头缀满白花,馥郁的香气随着暖风飘散,蝉鸣初起,为这座古老的都城增添了几分夏日的韵味。安出王子刚结束在杨荣府上关于汉家典章制度的学习,他身着一袭剪裁考究的织金锦袍,腰间悬挂着镶嵌松石的弯刀,脚蹬精致的蒙古族长靴,骑着高大矫健的枣红马,在一众护卫的簇拥下,悠然地朝着自己的府邸返程。
行至什刹海畔,只见前方人头攒动,喧闹声此起彼伏,里三层外三层的围观者将道路围得水泄不通。安出王子勒住缰绳,好奇地望着人群,眼中闪烁着探寻的光芒。他轻轻磕了下马腹,带着护卫拨开人群,缓缓向前。华贵的服饰与不凡的气质,让他在人群中格外引人注目。围观者们见状,纷纷自觉地让出一条通道,恭敬地注视着这位来自草原的贵客走到近处观望。
穿过层层人群,安出的目光瞬间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靶场上,六个身着劲装的少女正在进行射箭比试,而为首的红衣女子更是令人眼前一亮。她外搭利落的短打箭袖,内着素雅的月白中衣,乌黑的长发高高束起,只别着一支温润的白玉簪。火红的裙摆随着她的动作翻飞飘扬,恰似一团跃动的火焰,在阳光下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此时,红衣女子足蹬鹿皮短靴,体态轻盈地跨上特制的矮马。她左手如抱婴儿般稳稳托起雕弓,右手三指轻轻扣住雕翎箭,眼神专注而坚定。弓弦缓缓拉满,形成一道优美的弧线,她眉眼微眯,瞄准远处的靶心。刹那间,箭矢离弦而出,如流星般划破长空。紧接着,第二支、第三支箭也接连射出,三支白羽箭竟如流星追月般,接连钉入百步外靶心的同一处,激起阵阵木屑。
"好!"人群中瞬间爆发出雷鸣般的喝彩声,孩童们兴奋地蹦跳着,挥舞手中的柳枝;小贩们也纷纷放下扁担,加入到鼓掌的行列。此起彼伏的叫好声回荡在什刹海畔,久久不息。安出王子望着红衣少女收弓时鬓角滑落的汗珠,以及她脸上自信而灿烂的笑容,不由自主地用蒙语低语赞叹:"天上的鹰,地上的花。"
令安出王子意想不到的是,那红衣女子敏锐地捕捉到了他的话语,她突然转头,一双明亮的眸子如星辰般闪烁,眼波流转间已锁定了他的位置。她优雅地翻身下马,步履轻盈地朝着安出王子走来,发间的白玉簪在阳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芒,宛如点点繁星。
"久闻安出王子殿下弓马娴熟,今天可否一见雄姿?"她的声音清脆悦耳,带着一丝挑战的意味。安出王子心头一震,在他的印象中,草原上的姑娘们向来直爽泼辣,没想到汉家女子竟也如此落落大方、英姿飒爽。他欣然接过随从递来的强弓,深吸一口气,眼神瞬间变得锐利而专注。
安出王子张弓搭箭,屏息凝神,目光炯炯地锁定靶心。三支箭如连珠般飞速射出,第一箭稳稳地扎入靶心的红心,而后两箭更是令人瞠目结舌——它们竟如穿针引线般,精准地命中了第一箭的尾部,箭尾的白羽相互交叠,在风中轻轻颤动,仿佛在诉说着射手高超的技艺。
围观人群先是一阵屏息,紧接着爆发出比先前更热烈的欢呼。有文人当场诗兴大发,高声吟诵:“胡弓汉月两相映,一箭穿云惊四座!”喝彩声、掌声交织在一起,将现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待喝彩声稍歇,安出王子在与红衣少女随从的交谈中得知,眼前这位英姿飒爽的巾帼女郎,竟然是当今大明皇帝朱高炽的堂侄女,沂州县主朱芸。朱芸微笑着解下腰间的汗巾,轻轻擦拭额头的汗水,随后大方地邀请安出王子至岸边的茶棚一叙。
茶棚内,茶香四溢。茶盏中碧螺春袅袅升起白雾,氤氲了两人的面容。安出王子与朱芸相对而坐,从草原上惊险刺激的套马技巧,谈到中原博大精深的《武经总要》;从蒙古勇士的征战传奇,聊到汉家名将的兵法韬略。朱芸对《孙子兵法》中"奇正相生"的独特见解,更是让安出王子频频颔首,眼中满是欣赏与赞叹。
随着交谈的深入,两人发现彼此在许多观点上都不谋而合,仿佛相识已久的知己。日影西斜,暮色渐浓,安出王子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情感,他郑重地将腰间祖传的狼牙雕佩取下,轻轻放在桌上:“县主若不嫌弃,这枚狼齿曾助我祖父猎杀过白额虎,今日赠予县主,以表心意。”
朱芸指尖轻轻拂过狼牙上斑驳的咬痕,感受着岁月留下的痕迹,脸颊不由得泛起红晕。她低头搅动茶汤,泛起的涟漪映出两人交叠的倒影,轻声说道:“殿下,我虽是宗室女,可婚姻大事……须得问过父亲。”她的话语中既有对这份感情的珍视,又透着一丝无奈。
当夜,沂水郡王府内灯火通明。当沂水郡王得知女儿与安出王子的事情后,顿时大惊失色,白发苍苍的他气得浑身发抖,猛地拍案而起,胡须都跟着颤动:“胡闹!那是草原上的王子,你怎敢……"
朱芸却毫不畏惧,她跪坐在青砖上,眼神坚定地望着父亲:”女儿与他谈论兵法骑射,他能听懂《六韬》,女儿也读过《蒙古秘史》,我们心意相通,这不是两厢情愿吗?"郡王望着女儿倔强而执着的眼神,仿佛又看到了她五岁时坚持学骑射的模样,心中五味杂陈。他长叹一声,无力地瘫坐在太师椅上:"普天之下,能定这门亲事的……只有陛下啊。"
月光透过窗棂,洒在朱芸的红衣上,将她的影子拉得很长。远处传来更夫打更的梆子声,什刹海的荷花香混着蝉鸣飘进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