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科布多会盟(第2页)

“缴获不献者,断手足弃于荒野”这条律令更是直击要害。也先深知,瓦剌各部向来以战养战,若战利品分散,必将导致后勤混乱,进而在战争中陷入困境。他要用这铁一般的纪律,将各部的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打造出一台高效运转的战争机器。当第一个因私藏战利品而被斩断手足、丢弃荒野的士兵发出凄厉惨叫时,整个瓦剌都为之震颤,也彻底明白了新的规则。

军纪整肃完毕后,四翼军制的构建有条不紊地展开。在巍峨的阿尔泰山麓,也先的长子博罗纳哈勒骑着高大的枣红马,威风凛凛地巡视着营地。他身后,八千准噶尔部精骑整齐列队,挽弓如满月,箭矢破空的呼啸声此起彼伏。博罗纳哈勒凭借精湛的箭法,被族人尊称为“小哲别”,他亲自传授士兵“三矢连射”的绝技,训练出的骑射手能在疾驰的马背上,于百步外精准射穿铜钱,他们将成为战场上用箭雨压制敌人的关键力量。

杭爱山下,次子阿失帖木儿的营地终日回荡着战马的嘶鸣声和金属碰撞的铿锵声。他麾下的和硕特骑兵,在黄沙中反复演练骑兵突击、长途奔袭与包抄分割等战术。阿失帖木儿身材壮硕如蛮熊,指挥作战时声若洪钟,在他的带领下,这支军队如同草原上的猎豹,随时准备给予敌人致命一击。

克鲁伦河畔,由土尔扈特部组成的前军先锋军旗猎猎作响。也先亲自坐镇中军大帐,巨大的沙盘上,石子与羊毛束标记着每一处潜在的战场。他时常登上高台,远眺麾下将士操练阵型,夕阳的余晖洒在铁甲与弯刀上,泛起如血般的光芒,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腥风血雨。

而在科布多,被收编的草原杂部正忙碌地搬运粮草,搭建仓库。新打造的皮筏载着成捆的箭矢和粮草,顺河而下,为战争储备着物资。也先将后勤辎重交给他们管辖,看似是边缘安排,实则是巧妙地将这些力量纳入体系,确保整个军队的运转万无一失。

草原上的风依旧呼啸,但风中已裹胁着不同的气息。也先打造的这台战争机器已然成型,那些在会盟时的紧张对峙、被击碎的铜鼎,都成为了这股新势力崛起的注脚。而此刻,在千里之外的大明皇宫中,朱高炽正皱着眉头批阅边关密报,烛火摇曳,将“也先一统瓦剌”的字样映得忽明忽暗,他或许还未能完全预见,一场巨大的危机正如同草原上的风暴,朝着大明边境迅猛袭来。

洪熙十年深秋,阿尔泰山脚下的工坊内炉火昼夜不熄。七十二名草原上最顶尖的工匠,在也先地严令下,耗时整整三月,终于将一块足有半人高的和田美玉雕琢成马鞭把柄。工匠们用金丝细细勾勒出腾云驾雾的苍狼纹样,又将熔成金液的二十两黄金,镶嵌成九道璀璨的环纹。最后的工序中,他们将碎金粉与鲜血混合,用骆驼毛制成的刷子,一遍遍涂抹在马鞭上,直至整条马鞭泛出诡异而华贵的紫金色光芒。当蒙文"顺天承运"四个字被镌刻其上时,工坊内的烛火竟莫名摇曳,仿佛连神明都在注视这柄象征无上权威的神器诞生。

也先第一次挥动这柄黄金马鞭时,特意选在科布多的点将台。深秋的寒风卷起他身后的狼头大纛,三万瓦剌将士屏息凝视着那道划破长空的金光。马鞭破空时发出的锐响,竟比最锋利的弯刀出鞘声还要刺耳。"见此鞭如见大汗!"也先的声音裹着寒意,字字砸在众人心头。他随即颁布铁律:受鞭刑者若俯首认罚,仅惩自身;但凡稍有抗拒,必诛灭三族。

这条新规的首个祭品,是后军粮草营的千户脱古思。此人因贪杯误事,致使运往杭爱山的粮草延迟三日。也先得知消息后,当着全体后军将士的面,亲自执鞭行刑。黄金马鞭裹胁着风声呼啸而下,第一鞭便抽得脱古思后背皮开肉绽。当第七鞭落下时,马鞭已浸染成紫金色,脱古思的惨叫声戛然而止——他的肋骨被生生打断三根,穿透内脏而亡。现场鸦雀无声,唯有马鞭上滴落的鲜血,在枯黄的草地上晕开一朵朵妖异的红花。

也先整合瓦剌、树立绝对权威的消息,如草原上的野火般迅速蔓延。当八百里加急密报送至紫禁城时,朱高炽正在文华殿批阅奏折。御案上的蜡烛突然爆出灯花,将“也先自制黄金马鞭,立威草原”几个字映得血红。皇帝当即召来杨士奇、杨荣等重臣,乾清宫内气氛凝重如铅。

“这个也先,莫不是想要当草原上的第二个成吉思汗?”杨士奇抚着花白的胡须,目光深邃。在这位历经三朝的老臣看来,草原每隔百年便会诞生一位野心勃勃的枭雄,试图重建成吉思汗的霸业,这本是游牧民族的历史轮回。

“他想当成吉思汗倒不可怕。”杨荣却突然开口,声音低沉得如同闷雷,“就怕他野心勃勃,想要南下学习忽必烈。”此言一出,殿内群臣尽皆色变。要知道,忽必烈正是以草原为根基,挥师南下建立元朝,让汉人江山改朝换代。如今也先统一瓦剌,又打造出象征至高权力的黄金马鞭,谁能保证他不会成为第二个忽必烈?

朱高炽起身望向北方,夕阳的余晖透过雕花窗棂,在他脸上投下斑驳的阴影。他想起锦衣卫密报中描述的场景:也先手持黄金马鞭巡视军营,马鞭所指之处,万千将士齐声高呼"大汗",声浪震天动地。这位大明皇帝深知,一个比以往任何对手都要强大的存在,正在草原深处悄然崛起,而大明王朝,必须做好迎接狂风暴雨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