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去旧迎新(第2页)
朱高炽始终深知孙若微聪慧过人,心思机敏,恐日后生出变故,危及国本。散朝后,在后宫一处幽静的偏殿中,朱高炽命朱瞻基当着自己与皇后张妍的面,跪于列祖列宗的画像前郑重起誓:“此生此世,绝不立孙若微为后,绝不虐待太子妃胡善祥,若违此誓,甘愿折寿早逝。”
朱瞻基望着父亲严肃的面容,又看了看母亲担忧的眼神,颤抖着举起手,将那字字千钧的誓言一字一句说出,声音在空旷的殿内回荡,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
册封大典结束后,朱高炽开始着手分封诸子。朱瞻墉、朱瞻墡等皇子,皆获封亲王爵位,各自前往遥远的封地就藩。王府车马辚辚,旌旗招展,浩浩荡荡地驶出京城,奔赴新的人生征程。
与此同时,他对军中势力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那些在他登基过程中坚定支持自己的将领,纷纷加官进爵,被委以镇守边关、统领要地的重任;而以陈懋为首的汉王党将领,成了朱高炽重点关注的对象。这些人,或明或暗地与汉王朱高煦勾结,妄图在新朝掀起风浪,是朝堂稳定的潜在威胁。
朱高炽派出太子朱瞻基,这位未来的君主,与汉王党将领们展开了一场场推心置腹的长谈。朱瞻基温言相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家国大义谈到个人前程。对于那些态度良好、真心悔过的将领,朱高炽展现出了难得的宽容,网开一面,允许他们担任一些闲职,保留爵位,但严厉要求他们必须立即遣散亲兵、家丁。这些曾经只听命于私人的武装力量,被分散到各地军中,从此无法再成为威胁皇权的隐患。
而对于那些态度消极、抵触反抗,甚至妄图负隅顽抗的将领,朱高炽则毫不留情。流放、罢黜的旨意接连下达,一道道朱批如冰冷的利剑,斩断了他们的妄想。极个别与汉王关系过深、死不悔改者,更是直接被赐死,让他们带着未竟的野心,去地下追随太宗皇帝。
最后一道任免诏令发出后,朱高炽拖着略显疲惫的身躯,缓缓登上城楼。寒风呼啸着卷起他的龙袍下摆,猎猎作响,却吹不散他眼中的疲惫与欣慰。俯瞰着脚下这座历经风雨的京城,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听着此起彼伏的喧闹,他知道,内廷、中枢、军权,皆已牢牢掌控在手中,大局已定。
朱高炽深吸一口气,转身走回宫中,目光坚定而深邃。是时候,将自己多年来思索的治国理念,一一付诸实践,开启属于洪熙朝的崭新篇章了。
永乐二十二年的紫禁城,宫墙在冬阳下泛着冷硬的朱红。朱高炽坐在乾清宫蟠龙宝座上,望着案头摊开的边疆舆图,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图上用朱砂标注的漠北疆域。窗外寒风呼啸,卷着细雪扑打窗棂,仿佛还能听见三年前成祖北伐时震天的战鼓。
那是永乐二十年(1422年)的深秋,朱棣亲率大军北伐鞑靼,却无功而返。归程途中,因兀良哈三卫曾协同鞑靼侵扰边境,盛怒之下的帝王调转矛头,以雷霆之势痛击这草原部落。铁蹄踏过处,营帐化为灰烬,牛羊的哀鸣混着北风,在大漠上空久久回荡。当时身为太子的朱高炽留守京师,每日捧着战报,看着上面"斩首数千"的捷报,心中却泛起莫名的忧虑。他深知,武力征伐虽能扬威一时,却难以换来长久安宁。
如今身着龙袍,登上九五之尊的朱高炽,决心走出一条不同的道路。十一月的朔风正劲,朱高炽便迫不及待地颁下旨意:"遣使赍敕谕兀良哈官民!"十二道鎏金敕谕在驼铃声中向北而去,每一道都承载着新帝的期许。
汉家使臣在凛冽寒风中展开明黄绢帛,高亢的宣读声响彻草原:"皇考太宗皇帝宾天,朕已钦承天命,继承大统,主宰天下。凡四方万国之人,罪无大小,悉已赦宥。若兀良哈官民敬顺天道,许令改过自新,仍前朝贡,听往来生理!"
敕谕所到之处,原本惶惶不安的牧民们露出惊喜之色。他们围聚在使臣周围,抚摸着敕谕上皇帝的御印,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长久以来,边关的战火让他们流离失所,如今终于盼来了和平通商的曙光。消息传回京城,朱高炽站在奉天殿城楼,望着北方天际,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事要做。
随着岁末临近,永乐二十二年的日历即将翻至最后一页。朱高炽在乾清宫挑灯夜战,案头堆满了新政的草案。户部拟定的减免赋税条款、工部规划的水利修缮方案、礼部提出的科举改革建议……每一份奏折都凝聚着这位新帝的心血。他踌躇满志,一心想要开创一个盛世,让百姓安居乐业,让国家繁荣昌盛。
然而,朱高炽不曾想到,看似平静的水面下,暗流正在悄然涌动。那些享受着旧有制度红利的保守派势力,早已对新政虎视眈眈。
更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在他身边温柔体贴的郭贵妃,竟也是反对者中的重要一员。每当夜深人静,郭贵妃依偎在他身旁,看似不经意间提起“祖宗成法不可轻改”,实则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决策。而朝堂之上,保守派官员们也纷纷递上奏折,以“边患未靖,不宜弛武”“开市恐滋匪患”等理由,对新政提出质疑。
这一切,朱高炽尚未察觉。他依然沉浸在新政的宏伟蓝图中,为即将到来的变革而振奋。深夜的乾清宫,烛火摇曳,映照着这位新帝坚毅的面庞。他不知道,前方等待他的,将是一场激烈的政治风暴,而他深爱的郭贵妃,也将成为这场风暴中的关键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