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千古难题
荀攸猜到刘裕的心思,但没敢开口。^x-x.k`s^g?.+c¨o¢m/ 这个问题太敏感。
往轻里说,都是制度改革。
往重说,那就是兵权的争夺。
古往今来,军队将领会轮转,但大部分有派系之分,这支军队一开始是谁率领,往后也会传到自己人手中,并且将领不犯错的情况下一般不会调离,只会升职。
每次人员调动,尤其跨派系之间的任命交接,都隐藏着一场恐怖的权力交锋,连秦皇汉武都要在这种恐怖的权力漩涡面前让步。
所以,荀攸一个字不敢说,甚至不敢抬头,不敢与刘裕对视,怕卷进去。
刘裕对吕布这个粗人,实在无奈。
但也开口解释:“这是防微杜渐。”
吕布依旧瞪着大眼问:“防什么?”
“防止有人把军队变成自家的私兵。”
“啊?”
“你啊,理解不了这么复杂的东西,听命就好,我反正不会亏待听话的人。”
吕布挠挠头:“哦。”
刘裕看向荀攸,笑道:“公达,你肯定明白我的用意。”
荀攸被点名,只能挤出一丝微笑:“主公,攸无心染指兵权,也绝对忠诚!”
刘裕无言。
什么跟什么。
这人呐,果然,身份不一样,中间就隔了一道厚厚的壁障,不是什么话都能说。,微.趣~小`税_ ¨已^发*布_蕞*歆′璋/洁!
想说点心里话,他们都不敢听,连荀攸这样的大才都不例外。
可悲,太可悲了。
刘裕在心里开了个小玩笑,接着笑道:“公达,我从不质疑你的忠诚,但这件事情,你不光要听话,还要协助我一起完成,这是奠定霸业的真正根基,比地盘、人才、钱粮、兵马都重要。”
荀攸听到刘裕的话,缓缓抬头,内心无比错愕。
这种话……是主公这种人能讲的?
太首白了吧?
自古以来,哪有主公与臣子这般推心置腹?
要约束臣子的权力,褫夺臣子的利益,还要跟臣子说得如此首白,更要臣子参与其中。
这算不算是一种真诚?
不过,这样好似也不错,胜过让自己胡乱猜测。
只是自古以来,变革者往往没有好下场,要得罪太多太多人。
这么看,主公现在就提出变革,确实明智,此时的朔方是主公一言堂,无论怎样变革,阻力都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现在就把规矩定下来,后来者只能遵守。
也行,就陪主公疯狂一把。
最坏的结果无非是随主公流亡草原策马漠北。
想到这,缓缓点头:“荀攸明白,只是想不通如何才能在频繁更换兵将的前提下依旧保持战力?”
这是个千古难题。!q\d?h~b_s¢.!c?o,m\
宋代也这么搞过,但搞来搞去,最后还是打上个人标签的军队战力最强,如种家军、折家军、岳家军这类。
宋代没搞起来,不等于思路是错的。
宋太祖被部下黄袍加身,因此最忌讳这种事情,为了确保这种事情再不出现,在兵制改革这块花了许多心思,搞出更戌法,强化兵与将的轮换更替。
以至于被人诟病“兵不识将,将不知兵”,并把宋代军队战力低下的结果归结于更戌法。
但宋代以后,许多朝代的兵制都有更戌法的影子。
民国之后更不用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年年有老兵退伍,年年有新兵入伍,中高级军官的轮换更是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