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暗流与锋芒

晨雾像融化的白银流淌在山谷间。楚云飞站在观察哨里,举着望远镜的手纹丝不动。镜头里,日军第36联队的士兵正在三公里外的山坡上构筑工事,那些土黄色军服像癣疾般斑驳在山体上。

"团座,前沿观察哨报告,日军又向前推进了五百米。"孙铭递上刚收到的电报,纸张上还带着通讯兵掌心的汗渍。

楚云飞接过电报,指尖在"配备四门九二式步兵炮"的字样上顿了顿。这种70毫米口径的火炮射程远超晋绥军装备的迫击炮,是块难啃的硬骨头。

"命令三营后撤到第二防线,把第一道战壕让给他们。"楚云飞突然说道。

孙铭愣住了:"团座,这..."

"执行命令。"楚云飞的声音像淬过火的钢,"另外,让工兵连在撤退前,'不小心'落下点东西。"

两小时后,日军侦察兵在废弃战壕里发现了一个皮质地图筒。当佐藤大佐展开那份标注着晋绥军火力点的作战地图时,刀疤纵横的脸上露出狞笑。他并不知道,地图上每一个机枪阵地的位置都与实际相差五十米——这个误差在山区作战中足以致命。

团部会议室里,烟雾缭绕。楚云飞用红蓝铅笔在地图上画了道弧线:"日军下午就会进攻,主攻方向是这里。"铅笔尖点在反斜面的洼地处。

方立功推了推眼镜:"团座为何如此肯定?"

"因为那是我告诉他们的。"楚云飞嘴角微扬,露出罕见的狡黠。军官们哄笑起来,紧绷的气氛为之一松。

只有方立功注意到,团长说这话时,右手无意识地摩挲着脖颈处的疤痕——这是楚云飞思考时的习惯动作。自从那次"重伤痊愈"后,这位团长的战术越发神鬼莫测,有时甚至能预判日军三天的行动。方立功在给阎长官的密报中写道:"楚氏用兵如神,恐非常人可及..."

正午的烈日炙烤着阵地。楚云飞亲自来到前沿,检查反斜面工事的伪装。士兵们用新鲜树枝覆盖射击孔,远处看与普通山坡无异。这种在现代战争中常见的战术,对此时的日军却是致命陷阱。

"团座,您看这个。"赵二虎猫着腰过来,递上个铁皮罐头盒。盒底刻着奇怪的符号,像是某种密码。

楚云飞瞳孔微缩——这是日军特种部队的标记。前世在军事博物馆见过类似的展品,是二战时期日军"挺进队"用于敌后破坏的暗记。

"通知幽灵小队,今晚加双岗。"楚云飞压低声音,"特别是兵工厂和水源处。"

回到团部时,兵工厂传来好消息:第一支仿制冲锋枪组装完成。楚云飞立即赶往山坳里的秘密作坊。老技工赵铁柱双手缠着绷带——上次试制时炸膛留下的伤——却满脸兴奋地捧着新枪。

"团座,按您的图纸改的,枪管短了半寸,复进簧加了力道。"赵铁柱说话时,缺了颗门牙的嘴里漏着风。

楚云飞接过枪,金属的冰凉触感从掌心传来。他熟练地卸下弹匣检查供弹坡,又用拇指测试了扳机力度。与现代武器相比粗糙得像玩具,但在这个时代已属尖端。

"试射。"

靶场设在废弃矿洞内,以防枪声外泄。赵二虎端起枪,三十米外的木靶顿时被扫成碎片。但打到第五个弹匣时,枪机突然卡住——正是楚云飞预料的供弹故障。

"弹簧回火不够。"楚云飞挽起袖子,亲自调整热处理工序。他让铁匠将烧红的弹簧浸入桐油而非冷水,这是现代金属工艺中的等温淬火原理。重新组装的枪械连续射击两百发无故障,赵铁柱看他的眼神简直像看神仙。

傍晚时分,前沿传来交火声。正如楚云飞所料,日军按假地图指示发起进攻,主力恰好撞上反斜面的交叉火力网。但奇怪的是,日军炮兵始终没有开火。

"不对劲..."楚云飞盯着作战地图,突然抓起电话:"接炮兵连!立即转移阵地!"

话音刚落,远处传来尖啸声。日军观测气球发现了晋绥军炮兵位置,第一轮炮击就摧毁了两门迫击炮。楚云飞咬牙——他低估了佐藤的老辣,对方显然也留了后手。

夜战持续到凌晨。当日军终于撤退时,前沿阵地已几易其手。楚云飞统计战果:歼敌二百余,自损八十,算得上小胜。但他心里清楚,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报告!李团长派人来了。"警卫在门外喊道。

楚云飞挑眉。李云龙这时候派人来,必有要事。果然,风尘仆仆的张大彪进门就扯着大嗓门:"楚团长!我们团长让俺送这个来!"说着从裤裆里掏出个油纸包——居然是日军密码本。

楚云飞会意,故意高声呵斥:"李团长又抢我们战利品?上次的账还没算呢!"

张大彪也是个机灵鬼,立刻配合演戏:"楚团长您这话就不对了,分明是贵部..."两人一边争吵一边走向内室,把监视的军统人员晾在外面。

关上门,张大彪立刻压低声音:"楚团长,老李让俺告诉您,鬼子特种部队渗透进来了,专挑军官下手。昨晚新二团副参谋长遇害,心脏被捅了七刀。"

楚云飞心头一凛。这手法与前世史料记载的日军"特别挺进杀人队"如出一辙。他铺开地图,与张大彪用象棋术语交流情报——"车三进四"代表某处日军增兵,"马二退一"意指八路军诱敌计划。这是他与李云龙独创的暗语,连方立功都不知情。

送走张大彪,楚云飞立即调整布防。所有军官必须两人同行,夜间口令改为不定时更换。他特意在枕头下放了把美制m1911——比勃朗宁火力更猛,专防夜间刺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