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大国联手(第2页)
在岷国,明国甚至提出愿协助徐珵组建和明国军队装备和训练相同的陆军部队,条件是岷国议会需保留宗室代表席位。
宁国与虞国则选择“广撒网”。宁国凭借太平洋舰队的优势,将势力延伸至吕宋岛、婆罗洲周边的小国,其情报人员以“投资矿业”为掩护。在商国、陈国等推行“宁式资本主义”允许小国保留君主制。
但经济需完全融入宁国体系,矿产资源由宁国公司独家开采,换取基础设施投资。虞国则延续“多轨并行”的思路,既向工人团体传播社会主义,也向改革派官员提供君主立宪的参考方案,甚至为保守派的士绅编译儒家思想与社会治理,只求打破原先的政治格局。
越国与扬国将目标锁定在东部沿海的辽国、庆国、沈国、韩国。越国以“军事同盟”为诱饵,承诺为四国提供新式火炮与海军训练,要求其效仿越国君主立宪制,国王握有军权,议会负责财政,两者相互制衡。
扬国则侧重文化渗透,朱高燧这个莽夫在立国之后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竟然羡慕起读书人,扬国算是在分封各国的时候,第一个开启科举的国家,虽然是变了味的儒家学说,但扬国一直打着儒家正统的名义,现在则是以宣传儒学的名义向各国宣传扬国思想。
最特殊的是洪州共和国。作为联邦中唯一的共和国,其策略并非拉拢,而是同化。情报人员在秦国、晋国等地宣传洪州共和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宣传“放弃国号加入洪州,可直接享受联邦议会席位与工业技术共享”。
他们避开各国宫廷,直接与地方士绅、商人接触,计算加入洪州共和国的税收减免,市场准入便利等实际利益,试图以经济账说服对方。
南洋就此沦为名副其实的思想斗兽场,同一座城市里,早晨可能有虞国支持的工会在工厂门口宣讲“十小时工作制”,中午越国的顾问团在王宫讲解“军主立宪的国防优势”,傍晚洪州的学生又在广场计算“加盟后的人均收入增长”。
普通民众夹在其中,既对“每周休息一天”的承诺心动,又担心“换了制度会打仗”,只能在各种宣传中摇摆不定。
各国的渗透手段日益露骨,却始终维持着微妙的平衡。宁国的情报人员在商国截获过越国的军火走私船,却只是没收物资后放行。
明国发现虞国在肃国的工厂里培训工人骨干,也仅以“违反贸易协定”为由罚款了事。没人愿意打破这层默契——谁先撕破脸,谁就可能成为其他五国的共同目标。
这种各凭本事的角逐,反而加速了南洋的分裂。原本在沈国影响下“一致对外”的小国,如今因理念分歧互相攻讦。
岷国与肃国因“虚君制”还是“君主立宪”争吵不休;韩国指责辽国“引狼入室”,不该接受越国的军事援助;秦国的地方士绅与国王公开对立,一方主张加入洪州,一方坚持“保全国号”。
沈国皇帝朱佶焞的旧部试图重建联盟,却发现各国的诉求已天差地别。有人要社会主义,有人要君主立宪,有人要依附大国,甚至有人提出“恢复周礼”连最保守的方案,都因“该尊谁为天子”而争执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