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皇权之患(第2页)
继承人选来选去,终究是在选人。可再优秀的人,也有犯错的时候。朱昭熙看向窗外,坤泽城的工厂烟囱正排出规律的白烟,与其把希望寄托在某个人身上,不如建立一套能约束任何人的制度。
她的思路逐渐清晰:未来的虞国,需要弱化个人集权,转向制度化治理。具体而言,就是将现有的权力架构重新调整,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首当其冲的,是提升秘书办公室的职能。
这个机构自虞国建立之初便存在,最初仅负责文件传递、会议记录等辅助工作,随着政务日益繁杂,逐渐承担起协调各部门的职能,但始终未被赋予正式的决策权力。
朱昭熙的设想是,将其改造为常设的内阁机构,统筹处理全国事务,取代皇帝在具体政务中的主导地位。秘书办公室熟悉各部门运作,也清楚基层的实际情况。如果让这个部门取代大明皇帝的职能,那也不是不可以。
可是这种想法刚刚出现,又有一系列的问题出现,内阁是否设首辅?如果有首辅,其权力与皇帝如何划分?如果没有首辅,众人平级,决策效率如何保证?
设首辅,意味着内阁将出现一个核心领导者,可能形成“首辅与皇帝分庭抗礼”的局面。在前世朱昭熙知道的历史上,大明就因为内阁首辅权力过大,导致朝堂分裂为“帝党”与“阁党”,相互倾轧消耗国力。
虞国如果重蹈覆辙,前期积累的工业成果就很有可能因为内斗被消耗掉。
如果不设首辅,实行集体领导,则可能陷入另一个极端。各部门代表在阁内拥有平等话语权,任何决策都需反复磋商,甚至可能因意见分歧陷入停滞。
计委正在推进的跨洲铁路项目,涉及五省资源调配,若内阁无法快速拍板,错过施工窗口期,仅延期一项就可能造成百万两白银的损失。
两种方案都有隐患。设首辅,风险在权力失衡;不设首辅,风险在效率低下。眼下只能先勾勒框架,细节留待实践中完善。
不过现在,朱昭熙还是打算提高一些秘书办的地位,其一,扩大秘书办协调范围。原本仅负责衔接皇帝与各部门,现改为直接处理部门间的小事。
其二,建立议事机制。每周召开部门联席会议,由秘书办公室汇总各部门的工作进展与需求,形成书面纪要分发至全国。涉及重大事项,如税率调整、新省设立等,需提前两周将草案送达各部门征求意见,再提交代表大会审议。
其三,明确权责边界。规定秘书办公室仅处理执行层面事务,如落实代表大会决议、监督计划完成情况等,不得涉足立法层面的制度设计。涉及宪法修订、基本国策调整等事项,仍需皇帝牵头,经政治局讨论后提交代表大会。
这些措施推行后,秘书办公室的工作量激增三倍,人员编制从原本的20人扩充至150人,按职能划分为工业、农业、民政、基建四个小组。朱昭熙刻意未任命总负责人,而是由四个小组组长轮流主持会议,形成“轮值协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