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包围武洲(第2页)

也先的作战计划聚焦于“破其精锐”,以轻骑兵为先锋,深入波兰腹地实施骚扰,破坏农田、焚毁村庄,动摇其战争潜力。 集中火炮部队,重点打击波兰的要塞城市,如克拉科夫、华沙,削弱其防御体系。

引诱波兰翼骑兵主力出城决战,利用联邦军的燧发枪齐射与火炮覆盖,抵消其骑兵冲锋的优势。

也先熟知翼骑兵的冲击力,因此特别部署了“三段式射击”战术:前排士兵射击后迅速后退装填,后排士兵上前继续射击,形成持续火力网。

同时,每支部队配备一定数量的拒马桩,用于迟滞骑兵冲锋。这种战术在后世的工业革命时期被广泛应用,但在15世纪的战场上,堪称降维打击。

南武洲集团军由朱瞻壑亲自统领,兵力50万,任务是南下清扫地中海与红海沿岸的回回势力,并与东路军的煦洲集团军在突尼斯汇合。

这一行动旨在彻底切断武洲与中东的陆上联系,并为下一步进攻亚平宁半岛建立跳板。南武洲集团军的推进路线相当简单。

第一阶段是沿小亚细亚半岛南部海岸西进,攻克阿勒颇、大马士革等历史名城,摧毁回回教的文化与宗教中心。

第二阶段是控制红海北端的亚喀巴湾,封锁麦加、麦地那等圣城,从精神层面对回回教势力实施打击。

第三阶段是向西进入北非,沿地中海南岸推进,与煦洲集团军会师于突尼斯,共同扫清迦太基遗址周边的武洲残余势力。

朱瞻壑对南武洲的作战强调“斩草除根”。部队每占领一座城市,便实施严格的宗教清洗:男性一律处决,女性信徒则被集中管理,强制放弃之前的信仰(或直接充作劳动力)。

当煦洲集团军在北非海岸推进、东武洲集团军与波兰翼骑兵在东欧平原对峙、南武洲集团军横扫地中海东岸时,大明联邦对武洲的战略包围网正逐步收紧。

朱昭熙与朱瞻壑约定,待南北两路军在突尼斯汇合后,将实施“跨海击罗”计划:陆军从西西里岛登陆,清扫意大利各城邦;海军则直接进攻罗马周边,以海军陆战队突袭梵蒂冈,擒获教皇。

这套包围战略的核心在于割裂与瓦解,通过控制不列颠、伊比利亚、北非及东欧,将武洲大陆与外界隔绝,切断其获取资源与技术的可能。

先清除武洲的外围盟友(如回回势力、东欧弱国),再集中力量打击核心强国(如法国、神圣罗马帝国)。以罗马教廷为目标,从宗教层面动摇武洲的精神支柱,配合军事打击,加速其崩溃进程。

在里斯本指挥部,朱昭熙看着铺满整个房间的世界地图,红色标记的大明联邦控制区已从永洲、乐洲、煦洲延伸至欧洲边缘,唯有武洲大陆腹地仍保持着模糊的原色。

这场包围战的残酷性远超以往任何一场战争。大明联邦以绝对的技术优势与冷酷的战略规划,将武洲纳入一个精心设计的死亡陷阱。

而那些被当作炮灰的煦洲土着,或许至死都不知道,他们的鲜血不仅染红了武洲和煦洲的土地,也为一个大明联邦新一轮的扩张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