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亡国灭种

大明联邦对宗教的认知,始终建立在血淋淋的历史教训与现实威胁的双重基础之上。自朱高炽推动改革以来,无论是明国还是海外藩王们对回回教等一神教的警惕,便深植于国家战略的核心层面。

这类宗教以绝对化的教义掌控信众思想、试图构建单一话语权的特性,被联邦高层视为比封建皇权更具颠覆性的存在。

儒家思想虽在漫长历史中曾束缚社会发展,但在瓦解过程中并未形成排他性的精神垄断,就算如此在覆灭伪明的时候也几乎是对儒家进行毁灭性打击。一神教通过教义垄断、严密的组织渗透,更是容易催生极端化的群体认同。

这在南洋殖民过程中已被反复验证:当地回回教势力曾多次煽动信众武装对抗联邦统治,其自上而下的组织动员能力与思想禁锢程度,让联邦决策者深刻认识到这类宗教对统治根基的潜在威胁。

这种认知催生出从海外封藩之后各国家不约而同的异常残酷的战略指令。东路军与西路军接到的总司令部命令核心明确到近乎冷酷:凡属教区范围,男性无论老少一律处决;女性中被判定为“偏激者”(无论年龄长幼),同样杀无赦。

这项命令的血腥性早已被预判——敌方得知后必然拼死抵抗,但联邦高层的战略考量远超单纯的军事胜负:他们绝不允许任何试图掌控绝对话语权的宗教势力在征服区域留存,更要从根本上杜绝重蹈蒙古西征的覆辙。

历史经验清晰表明:当年蒙古人虽以武力征服广袤土地,却因被当地文化、宗教逐步同化,最终丧失自身民族认同,落得数典忘祖的结局。

联邦六大国深知,军事征服只是扩张的第一步,若不能在精神层面斩断本土文化反噬的可能,所有的领土拓展都将沦为为他人奠基的徒劳。

命令下达后,中亚与西亚大陆瞬间被血雨腥风笼罩。西路军在朱瞻壑的直接指挥下,以“焦土政策”为核心推进战略。先锋部队所过之处,村落与城镇中的男性居民,无论是否持有武器、是否表示归顺,皆被集中驱赶到指定区域处决。

清真寺、宗教学校、经文图书馆等宗教载体被付之一炬,成卷的经文典籍在火焰中化为灰烬。对于女性群体,士兵会依据言行举止、服饰特征乃至日常礼拜习惯进行严格甄别——凡被认定为“虔诚信众”或有“极端言论”记录者。

即便怀抱婴儿、年至花甲,也难逃屠戮。这种近乎种族灭绝的策略,绝非单纯的军事手段,而是旨在从人口结构与文化载体两个维度,彻底铲除宗教存续的根基。

在四个月的推进过程中,西路军的兵锋以惊人的速度直指君士坦丁堡,来到这里之后,也先迅速下令把君士坦丁堡围起来,展开一系列攻城准备,很快大军就随着前锋来到了这里。

东罗马皇帝约翰八世从未设想过战争会演化至如此极端的形态。回溯历史,无论是蒙古帝国的西征、波斯帝国的扩张,还是邻近的越国南征,征服者至少会保留部分人口作为统治基础,甚至裹挟当地民众作为炮灰补充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