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7章 又来70做知青3(第2页)
咱们学他们的技术,干咱们自己的工程。
你要是有兴趣,就去问问村里的老一辈,这会儿村里还有不少当年被逼着修桥的老人呢。
咱们村里还有从北棒退下来的老兵,一个是侦查班班长,一个是战斗部队的排长,战士也有好几个。
村里开大会的时候,也能听到他们在战场上的故事。”
知青们见大队长没介意之前聊到的给鬼子修桥的事,心里都松了口气。
很多人其实很介意给鬼子干过活,聊起这个总感觉屈辱。
没想到这个大队长的想法这么积极向上。
又听到大队长说村里有北方战场下来的老兵,这下更是来了兴趣,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当年抗战胜利后,不少老兵选择回乡务农,没想到这个村子就有两位,这让大家对上谷村的好感又增添了几分。
过了桥,一片水稻田映入眼帘。
此时田里满是嫩绿的幼苗,虫鸣蛙叫交织成一曲夜的乐章,在月色的笼罩下,呈现出一派静谧祥和的景象。
穿过稻田就到了村子,村民们早己进入梦乡。
知青们不自觉地停止了说笑,放轻了脚步。
穿过村子,大队长带着大家绕到村后,经过一片玉米地,十几座房屋出现在眼前。
大队长介绍道:“这片就是知青点了。咱们村知青比较多,左边那几座大一点的房子是免费的知青集体宿舍,每个房间能住西五人,每座房子有两个房间。
剩下小一点的是要付费的,每座也有两个房间,每个房间住两人,每年租金二十块,你们想住哪自己选。
要是两人一起租一个小院,每人出十块钱就行,压力也小些。
屋里火炕、灶台都弄好了,安上铁锅就能用。”
听完大队长的话,隋心不禁对大队长竖起大拇指。
大队长好样的,有头脑,简首就是七十年代针对知青的“房地产商”啊!
这些房子肯定不全是村里盖的。
从最初的那些下乡的知青开始,肯定就有人住不惯大通铺,开始自己盖房子住。
村里给批了地,建了房子,等那些有机会回城的知青,房子肯定都得留给村里。
村里就有了往外出租房子赚钱的营生了。
等到其它知青来了,知道村里能自己建房子,也去找大队长自己建,这样一来又有其它房子。
村里再趁着农闲多盖几座,加上回城知青留下来的房子,这就是村里稳定的收入来源。
下乡久了的知青结婚需要住处,刚下乡的知青不想挤大通铺,没关系,村里有往外出租的房子,这都不是问题。
就算有人住满一年后,发现自己赚的工分付不起租金,去住集体宿舍了。
村里也赚了前一年的钱。
而且每年都有新知青来,这收入就是源源不断的。
隋心又是一个有后世记忆的。
等到所有知青全都回城是早晚的事,到时候这些房子还能卖给村里人口多的人家,这又是村里的一笔收入。
好好的知青下乡,愣是被大队长给干成了盈利项目,大队长人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