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周是那个周周 作品

第272章 鼓楼的午夜钟声

在宁波的海曙区,中山西路镇明路口北侧,鼓楼静静矗立,它是这座城市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始建于唐长庆元年(821 年) ,至今己有 1100 多年的历史。这 1100 多年里,它宛如一位忠诚的守望者,目睹着宁波城的沧海桑田。 唐代,明州刺史韩察把州治迁至三江口,以今天中山广场到鼓楼一带为中心,立木栅为城,称作 “子城”,鼓楼便是子城的南城门。从那时起,鼓楼就成为了宁波历史上正式置州治、立城市的重要标志。

历经唐宋元明清,鼓楼见证了无数的朝代更迭与历史变迁。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它的名字也几经更迭。后梁开平三年(909 年),明州置望海军,鼓楼被称作 “望海军门”;宋太祖建隆元年(960 年),改为明州奉国军,鼓楼也随之改称为 “奉国军门” 。北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 年),时任鄞县县令的王安石,专门为鼓楼的刻漏作了一篇《新刻漏铭》。在铭文中,王安石借刻漏 “勿棘勿迟” 的报时速度,表达自己革弊维新、处理政事的决心,以及像刻漏那样勤于报时的精神来管理政治的态度。这篇铭文不仅是对计时器的记录,更是他改革决心的有力宣言。

岁月无情,鼓楼虽饱经战火与自然灾害的洗礼,却始终顽强地屹立不倒。它曾多次毁于战火,又屡次被重建。明万历十三年(1585 年),鼓楼毁于大火后再次重修,这次重修后,它被定名为 “海曙楼”,寓意 “波宁海定,沧海为曙”,象征着宁波这座城市如破晓的曙光,充满希望与生机 。

民国时期,宁波城大多是低矮平房,鼓楼因其地势高耸,成为了绝佳的瞭望点。1916 年,宁波警察厅在鼓楼上建造了水泥钢骨正方形火警瞭望台,并悬挂警钟,用于军事报警、防空演习和火灾报警。1930 年底,救火联合会在三层楼阁上方增设水泥钢骨正方形火警瞭望台、警钟台,并置标准时钟一座,从此鼓楼成为了宁波城内古今相映、中西合璧的独特地标建筑 。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鼓楼进行了多次修缮与保护。1989 年,政府拨款对鼓楼进行落架大修,沙孟海题 “西明伟观” 匾,二楼还设立了 “宁波城市发展史迹” 陈列,让人们能够更加首观地了解宁波的历史变迁。1997 年,《宁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出台,鼓楼公园路街区被划定为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2005 年,《宁波城市紫线规划》在旧城区范围内划定了 8 处历史街区,鼓楼公园路历史街区位列其中;2011 年,宁波鼓楼被公布为第六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

如今,鼓楼及附近的公园路一带己成为宁波主要文化活动的聚散地。这里的建筑充分展现了宁波江南水乡的独特风情,两旁是仿宁波传统建筑风格的商店,小青瓦双坡屋面,风火马头墙,还有各种精细的外墙木装饰,既保留了宁波传统商业街的古朴风貌,又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这里不仅有浙江督学行署、古石牌坊、城墙遗址等历史遗迹,还修复了子城历史变迁的石碑,让人们在漫步其中时,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来一场亲密的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