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3318508 作品

第284章

赵明远副主任带来的县供销社订单,如同一剂强心针,瞬间驱散了蘑菇房遭遇杂菌污染的阴霾。减产三成的损失,在稳定且价格更优的大宗采购前景下,显得不再那么沉重,反而成了一次宝贵的教训和提升的契机。

钱胜没有沉浸在柳暗花明的喜悦中太久。赵主任那句“技术和管理更要跟上”的提醒,如同警钟长鸣。他深知,小作坊式的经验管理,已经无法支撑规模化生产的需求,更无法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大挑战。

当晚,昏暗的煤油灯下,钱胜伏在炕桌上,铺开几张粗糙的草纸,笔尖沙沙作响。他结合挂机面板【种蘑菇 lv8】接近圆满境界带来的、近乎本能的菌物生长规律理解,以及这次污染事件的深刻教训,开始撰写一份详细的《雪绒菇生产操作规范》和《病虫害综合防控预案》。

规范从菌种引进与扩繁、基料配比与灭菌、菌床铺设标准、温湿度精确调控区间、通风频率与时长、光照管理、采收标准与手法、环境卫生要求、人员进出消毒流程……事无巨细,条分缕析,力求将每一个可能影响产量和品质的环节都标准化、可视化。而防控预案,则针对可能出现的杂菌污染、虫害、生理性病害等,制定了从早期识别、分级响应到紧急处理、隔离消杀的一整套流程,并明确了责任人和汇报机制。

这份凝聚了他心血和智慧结晶的文件,第二天就被他郑重地交到了大队长周振武和吴大刚手上。

“大队长,吴叔,这是蘑菇房后续管理的章程。”钱胜语气认真,“以前我们靠经验,小打小闹还行。现在规模大了,又有了县里的订单,必须立规矩。按这个来,能最大限度保证产量和品质,也能避免再出大问题。”

周振武和吴大刚都是老庄稼把式,虽然对里面一些专业术语看得有点懵,但那清晰的条理、严谨的逻辑和面面俱到的考虑,让他们立刻意识到这份东西的价值。

“好!写得好!”周振武拍着文件,眼中满是赞赏,“钱胜啊,你这脑子,真是比我们这些老家伙强太多了!这章程立得好!以后蘑菇房就照这个办!谁不按规矩来,我扣他工分!”

“对!有了章程,大家干活也有个准绳!”吴大刚也连连点头,“我马上组织人学习!桂花,春梅,你们两个是骨干,更要带头学透!”

桂花嫂和春梅嫂接过油印的规范手册(钱胜自己刻的蜡版),既感到责任重大,又充满了被信任的干劲,用力点头:“钱技术员放心!我们一定学好!管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钱胜明白,要想真正把蘑菇产业做大做强,光靠他一个人盯着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参与其中的人都掌握核心的技术要点,理解其中的道理,才能群策群力,共同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产业。

于是,在等待污染区菌床恢复和新一茬蘑菇成熟的间隙,钱胜在新建的蘑菇棚里,临时开辟了一个“课堂”。

没有黑板,就用平整的木板代替;没有粉笔,就用烧黑的木炭。桂花嫂、春梅嫂,还有吴大刚特意选派的另外两个脑子活络、手脚勤快的年轻社员——建国和石头,成了第一批“学员”。

钱胜的“教学”深入浅出,绝不照本宣科。他指着菌丝讲解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拿着出现过的污染样本分析原因,现场演示温湿度计的使用和调控技巧,甚至带着学员亲手调配基料,感受不同配比的手感和发酵温度。

“大家看,这菌丝发黄、稀疏的地方,就是上次我们清理过的区域。为什么这里恢复慢?因为石灰消杀虽然灭了杂菌,但也破坏了部分有益的微生物环境,就像打仗把房子也炸塌了。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给它‘补充营养’和‘重建家园’。”钱胜抓起一把经过特殊处理的、富含腐殖质的改良土,均匀地撒在恢复区,“这叫‘生境修复’。”

“哦!原来是这样!”建国恍然大悟,“怪不得钱技术员你让我们去沤那个腐叶肥!”

“对!还有通风,”钱胜走到通风口旁,“不是开得越大越好。你们摸摸,这个位置的风是‘贼风’,直吹菌床,菌丝受不了。要调整草帘角度,让风‘拐个弯’,变成缓缓流动的‘和风’,这样既换了气,又不会让菌丝着凉。”

“哈哈,菌丝还会着凉!”石头憨厚地笑起来,引得大家也跟着笑,但笑过之后,对通风调节的重要性却记得更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