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章 铁流东进(第2页)
"这叫非对称作战。"特战旅长递给老洪一包压缩饼干,"张将军说,要让鬼子连拉屎都提心吊胆。"
当晚,三个日军大队长的脑袋整齐摆在县衙门口,每张嘴里都塞着张小天印制的传单:《告胶东同胞书》。
龙口港的晨雾中,三艘改装过的医疗船静静停泊在破损的码头旁。船身上"红十字"标志下,还漆着一行小字:"哈尔滨医疗厂监制"。王强跟着担架队走上舷梯时,听见钢板发出奇特的嗡鸣——这些船体都加了防弹夹层。
医疗队长林岚正在指挥转运伤员,她白大褂下露出军裤和马靴,脖子上挂着听诊器与手枪并排晃荡:"重伤员进一号船做手术,孩子们去三号船打针!"
最让王强震撼的是三号船甲板上的场景:
二十多个渔家孩子排排坐,每人手里拿着棒棒糖
女兵们用卡通贴纸安抚怕打针的娃娃
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边注射青霉素边玩护士的军帽
"原来当兵的...还能这样?"王强想起去年见过的国军医护,那些捂着鼻子给伤兵换药的军官太太。
二号医疗船传来电锯声,王强循声望去,差点惊掉下巴——三个标准集装箱拼成的手术室正在运作:
第一个集装箱展开成无菌舱
第二个是配备无影灯的立体手术台
第三个竟装着台微型Ct机
"让让!"两个卫生员推着担架冲过来。王强瞥见伤员是个军统成员,腹部插着块弹片。戴眼镜的军医看了一眼:"先救,审判是后面的事。"
手术灯亮起的瞬间,王强看清集装箱内壁刻的字:"生命至上——张"
码头角落,须发皆白的老渔民陈阿公正对着x光机发呆。他左腿里的弹片是五年前日军扫射时留下的。
"大爷,会有点凉。"女军医调整着便携式x光机。这个书本大小的设备,竟能透过陈阿公的皮肉,清晰照出那片嵌在骨头旁的金属。
当看到显示屏上的影像,陈阿公突然老泪纵横:"这...这比城里的洋大夫还清楚..."
"明天就给您手术。"军医推了推眼镜,"张将军说了,老乡身上的弹片,比鬼子一个师团都重要。"
陈阿公颤巍巍地掏出蓝布帕子,里面包着三块磨得发亮的袁大头:"同志,这些够不..."
"大爷!"护士小林按住他的手,"咱们看病不要钱!"她指着自己左臂的臂章,红布上的五角星在晨光中闪闪发亮。
王强注意到,医疗船桅杆上飘着的不仅是军旗,还有面绣着"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杏黄旗。旗角磨损严重,显然辗转过多处战场。
码头空地上,野战炊事车正喷吐蒸汽。班长老周掀开蒸笼,五百个白胖馒头齐齐亮相。更神奇的是:
蒸锅连着海水淡化装置
切菜机用缴获的日军钢盔改造
最绝的是灶台边挂着块小黑板,写着今日食材来源
王强凑近看清锅盖内壁刻的字:"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每个笔画都深如刀凿。蒸腾的热气中,他仿佛看见:
战士们用饭盒接住掉落的馒头渣
司务长把最好的那笼馒头贴上"敬老院专供"
有个小战士偷偷把自己的糖塞进孤儿口袋
"开饭啦!"老周敲响铁轨做的钟。钟声里,第一批康复的孩子正追着医疗船放的风筝跑——那风筝是用日军地图糊的,飘在蓝天分外耀眼。
(后来龙口县志记载:1937年那个清晨,渔民们第一次知道,原来兵船可以飘着馒头香,原来刺刀也能挑开希望。)
收复烟台当晚,老洪受邀参加作战会议。电子沙盘上,代表日军的红点正被蓝色箭头分割包围。
"三连负责解救战俘营。" "无人机显示东门有平民,改用温压弹。" "通知武工队,明天带老乡来领缴获的盐。"
老洪突然发现,这些铁血军官的茶杯都印着"为人民服务",有个营长还偷偷在笔记本上画速写——是昨天救下的流浪猫。
"看傻了?"特战旅长贺涛拍拍他肩膀,"张将军说,对百姓要像春天般温暖..."说着突然变脸,"对鬼子嘛——"墙上地图的日本列岛位置突然被飞刀钉穿。
战役结束那天,王强在整理日军档案时有了惊人发现:
张小天部队的伤亡不到日军十分之一
平民死亡率创下抗战史上最低
最震撼的是时间表——收复胶东只用了原历史三分之一时间
"这才叫文明之师!"王强对着大海喊道。浪花拍岸声中,他仿佛听见f15ex机群掠过的轰鸣。
老洪把崭新的81式步枪擦了又擦,枪托上刻着"保家卫国"西个字。他想起昨天那个帮他系鞋带的小战士,和今早被吊死在城门口的汉奸——正义与柔情,在这支部队身上完美统一。